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2020年底,我国12个试点省份顺利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农村集体经济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工作的主体。“三资”作为农村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三资”管理效果将直接影响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水平,要按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的核心要求,着力破解“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三资”管理策略。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 昆明市呈贡区人民政府龙城街道办事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要抓手,而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农村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工作,则是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然而,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工作中,一些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组织因受思想观念、工作环境、队伍能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存在着集体资金管理缺乏规范性、资产监督不到位、资源流转效率低等现实问题,阻碍了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三资”管理、提升“三资”管理水平,成了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亟待破解的问题。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意义
“三资”管理作为对农村集体经营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管理的一项行为,本质上属于农民集体经营活动。其中,集体资金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集体劳动、创造所获得的货币资金;集体资产是指集体公有资产,如村集体土地、山林、湖库、公共房屋建筑等;集体资源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拥有的自然资源。
“三资”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因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容易发生管理无序、混乱等情况。近年来,国家财政部门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资金、资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持力度,同时,也对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工作质效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工作应从解决问题出发,着力加快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公开透明化建设,以理顺关系、健全运行机制,这对于更好地发挥“三资”作用,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助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能够便于基层政府全面如实地掌握农村地区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情况,依据农村建设与发展需求合理配置资源,从而减少资源浪费、资源滥用等风险。同时,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工作,为农业生产活动配置充足的资产与资源,赋能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村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从而夯实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二,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通过规范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与配置,保障农民在集体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权益,防范集体资产流失或被私自挪用,从而提升广大农民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满意度和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有利于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增强乡村振兴凝聚力。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措施、运行机制,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决策科学、运行公开透明,从而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公信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凝聚强大动力。
农村“三资”管理中的问题
资金管理隐患多。集体资金管理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货币资金进行规范性管理、配置与使用监督等,其中包含了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集体资金管理水平及质量直接影响着农村集体经济权益,事关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事业。但从现阶段各地农村集体资金管理情况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部分农村地区历史遗存大量应收未收账款,部分农村地区因村级财务会计离职无法及时办理账目转交,从而产生了大量坏账、呆账,给农村集体资金管理、配置与使用活动带来了很大困难。此外,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集体资金使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如未对资金使用方案进行审核、尚未开展动态化资金监督管理等,一旦发生资金滥用、资金浪费等风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就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置,严重威胁着农村经济资金安全。同时,由于担任监督管理职责的一些人员年龄较大,加之在实际监督管理活动中碍于熟人乡亲关系,从而无法最大化发挥监督管理职能。
资产管理不精细。第一,部分农村地区在集体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村级管理人员对集体资产管理的关注度较低,并未结合资产内容、数量及时更新管理制度。例如,固定资产清查制度不健全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的资产清查活动敷衍了事,并未针对已经盘亏或盘盈的资产及时组织会计核算工作,最终造成账目、账实不符等问题。第二,固定资产维护管理不到位、尚未及时依据资产变化更新台账。公共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林草资源等都属于集体资产,当经济业务发生变化时,村级管理人员需及时更新资产台账。但是,当前一些农村地区存在事后更新情况,影响资产账目完整性与真实性,也无法为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数据。第三,集体资产租赁活动中,一些村干部因流程繁琐并没有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成,而是临机直接处理,极易导致资产损失,从而损害农村集体经济利益。
资源管理不规范。资源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工作中的基础。调研发现,各地农村集体资源管理普遍存在外包活动随意、开发利用效率低以及信息化管理不足等问题。第一,部分村集体在资源外包后,合作方未及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相应款项,从而严重损害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权益,不利于村集体增收创收。第二,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较低。例如,对于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等开发利用不够,造成了自然资源闲置和浪费,不利于村集体经济增收。此外,一些地区因对外沟通交流较差,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缺乏相应资金与技术支持,也使各类村集体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下。第三,资源信息化管理不足。农村各类集体资源是不断变化的,比如林草资源会随着自然更替、森林火灾、经济林建设等活动产生数量、质量、经济效益等变化。这就需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资源动态化管理,但是当前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依然沿用传统粗放的人工管理方式,很少有村集体组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动态管理。
农村“三资”管理优化策略
资金管理优化策略。针对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资金配置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应从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着手,进一步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使用合理性与透明度。第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要求各村在规定时限内整合并提交当月的原始单据、相关资料,以便及时审核资金配置与使用情况,确保每一笔集体资金都配置合理、使用合规。针对未在规定时限内提交资料的村,由乡镇代理服务中心负责查明原因、督促整改。同时,每月末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与其他各类村级经济组织的货币资金与银行流水账单进行对账。第二,针对历史遗留的应收未收账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定期催缴,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第三,发挥好广大村民、监事会对农村集体资金的监督管理作用。例如,及时公示村级财务状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以此提高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合理性与公开透明度,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资产管理优化策略。要围绕“三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资产清查不及时等问题创新举措,着力破解。第一,要深化资产管理意识,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固定资产责任管理机制,明确划分各村级及参与人员的管理权责,逐步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体系化方向转型升级。成立独立运行的资产管理小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担任小组长,从村民中选择一定数量人员担任小组成员,打造共同参与、相互监督的农村集体资产保护网。定期开展集体资产清查活动,对各类农村集体资产进行盘点、检查、核对,详细记录资产存量变化情况,明确使用原因,并向群众公示公开。第二,针对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活动中的资产台账更新不及时问题,乡镇代理服务中心应发挥监督作用,督促各村级做好新增资产记录工作,并及时将信息变化情况上传至信息化平台。
资源管理优化策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管理,要从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法律宣传三个方面着力。第一,要加强农村集体资源合同管理。尊重广大农民的知情权,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管理工作的公开透明度。针对发包合同,监督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合同履行情况,一旦发现屡次催缴承包方仍不缴款的情况,在协商无果后应及时申请司法机关帮助。同时,集体资源开发活动的所有经济合同都应当经过法律机构审核把关后方可签定。第二,要加强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将资源信息、合同信息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便于及时准确掌握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同时,针对临期或者逾期的资源租赁项目进行预警,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管理效率。第三,要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对发包资源的理解,使其了解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减少非农业占用资源的情况,切实维护好农村集体经济权益。
综上所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工作是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有力抓手,关乎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乡村公有资产完整安全,是一项惠民利民的经济管理活动。因此,各地方政府及基层管理单位应深刻把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主动分析破解“三资”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立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未来发展目标,从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个维度优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三资”管理水平,为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