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5期

【前沿观察】甘肃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发布:2025/05/06 15:22  作者:王瑞靖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5月  阅读量: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历史悠久、地貌多样、资源丰富。敦煌、武威、张掖、天水等城市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75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甘肃曾被著名世界旅游杂志《孤独星球》评为亚洲最佳旅游地第一名,甘肃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发展成效

甘肃文旅产业以融合发展为引领,保持了整体平稳的发展态势,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甘肃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以及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立足文旅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文旅精品、文旅爆款,形成一批文旅拳头产品和文旅知名品牌,不断提升了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文旅融合模式的推行,使甘肃旅游业实现了良性发展。

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通过与旅游产业融合,甘肃积极开展了文化遗产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并将其纳入旅游景点的开发规划中。这种文旅融合的模式不仅有助于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有效地提升了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影响力。

赋能地方经济发展。随着文旅融合模式的推广,甘肃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如带动酒店、餐饮、交通等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文旅融合模式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动了消费的增长,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共接待游客3.8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45.8亿元,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面临的挑战

旅游产品单一。甘肃的旅游景区多数以观光为主,文化产品结构单一,缺少体验性、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创意一般,特别是休闲度假旅游、特种旅游产品开发明显滞后,参与互动性项目少,无法形成旅游产品间的特色优势互补。

管理体制机制待优化。宏观方面表现为政策制度体系不够完善,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微观方面表现为企业经营机制落后,经营管理方式单一。多数景区开发与管理依然处在比较粗放的低层次水平,形成“门票依赖症”,只注重门票的收益,忽视产业链的培养,不能有效拓宽收入的渠道。加之景区建设雷同,导致激烈的恶性竞争。

营销策划不力。目前,甘肃许多景区的营销策划仍处在生产导向阶段,不甚了解市场需求,也缺乏系统的营销策略,导致景区景点“养在深闺人未识”。一些景点虽有营销但忽视市场调研,缺乏系统谋划,盲目营销或者跟风模仿,造成景区营销浪费大、效果差。

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目前,甘肃旅游专业人才十分缺乏,特别是旅游景区规划、旅游产业投资融资、旅游景区景点经营管理、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及营销宣传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成为制约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由于人才支撑不力,加之发展资金短缺,导致大部分景区接待服务设施档次普遍偏低,旅游行业服务质量低下,使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难以充分激发。

影响因素

甘肃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自然景观的地区,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通过文旅融合为游客提供更高品位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从而带动地方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助推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经济因素。一是经济发展为文旅融合带来了全新机遇。随着甘肃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这种旅游市场需求的释放,使文旅消费需求明显升级。通过文旅融合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培育文化产品需求增长点,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把甘肃所独有的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中,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二是经济发展为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的地区,甘肃的旅游资源具有巨大潜力。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更好地开发和保护文化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三是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动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迅速,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创新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子商务、在线旅游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地可以积极推动文旅产业和相关创新型产业的融合,进一步丰富旅游体验和文化内涵。

社会因素。一是甘肃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甘肃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传统艺术形式。甘肃的丝绸之路遗址、敦煌莫高窟、兰州水车文化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为甘肃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素材基础,使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更加有吸引力,得到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的喜爱。二是社会发展和观念变化是推动甘肃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观念的转变,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旅游观光方式,而更加注重与文化的互动和体验。他们期待通过旅游活动来感受、认知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历史,以及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与互动。这种社会观念的变化为甘肃文旅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三是社会组织的参与推动了甘肃文旅融合的发展。旅游企业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让游客更好地融入甘肃的文化氛围。非营利组织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协调各方资源,推进文旅融合的合作与交流。这些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为甘肃文旅融合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动力。通过文旅融合发展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景的同时也深入了解甘肃的悠久历史,体验甘肃独特传统文化,增强游客对文化的认同感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促进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赋予文化产业更为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政策因素。一是政府部门对文旅产业的支持力度是政策因素的重要体现。近年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文旅融合的政策,包括财政扶持、减税优惠、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二是政策的创新对于文旅融合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部门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更为完善的保障和规范。例如,在土地使用方面,政府加大土地供给力度、简化审批手续流程,为文旅项目的落地提供更多的便利。此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也离不开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三是政策的稳定性对于文旅融合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政策需要稳定、长期有效,以给予企业和投资者更强的信心和保障。只有在政策的稳定预期下,文旅企业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投资布局,更好地推动甘肃文旅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因素。一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甘肃曾是中西方文化的重要交汇处,遗存下了丰富多样的历史遗迹、文化景观和民俗文化,如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和张掖丹霞地貌等。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无限的创新潜力。二是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对文旅融合具有积极的影响。甘肃地处多民族交融的地区,汉、回、藏、维吾尔各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甘肃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音乐、戏剧、绘画等,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和参与。文旅融合可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与现代旅游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三是特有的民俗文化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因素。甘肃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如临夏的回民文化、天水的麦积山文化等。这些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民俗文化展示和体验活动,将传统的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活动中,丰富游客的体验,增加旅游的吸引力。

路径与策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既拓展了文化又发展了旅游。因此,必须全省一盘棋考虑,明确定位统一规划,着力培育特色文旅品牌,做大做强文化和旅游产业,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快完善文旅融合的体制机制。省里和市州要成立专门的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合作交流,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支持,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要逐步打破传统行业的壁垒,着力人才培养,建设文旅融合人才队伍,加强对文旅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完善行业人才考评体系。同时广泛开展国内外文旅交流,推动文旅融合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

注重文旅融合的宣传营销。要创新宣传营销方式,通过策划举办富有创意的文化和旅游营销活动,向外界展示甘肃特色文旅资源,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引进更多的企业投资开发甘肃文旅项目,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旅产品开发。政府要加大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甘肃地区的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同时要加强文旅资源整合与共享,推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互促、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从而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要加强文旅融合发展的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提升文旅服务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旅游体验,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注重合理规划和管理。应当注重文旅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合理规划文旅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方向,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加强对文旅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管,提高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保障文旅融合发展高效推进。中共宁县县委党校 王瑞靖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