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国家级经开区首批设立于1984年,40年来始终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主战场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迈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打造县域经济桥头堡。
宜宾全市开发区竞相发展
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发区工作指示精神,坚持把开发区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和产业培育的核心载体,深入实施提质攻坚行动,全市开发区呈现协同共进、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2024年,全市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 3582.04亿元,占全市比重93.5%,工业集聚度进一步提升。临港经开区在全国开发区综合评比中排名第26位,居西部地区第一,连续3年全省第一,在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40周年座谈会上代表西部地区作交流发言。临港经开区、宜宾高新区在四川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考核中综评为优秀。
着力建圈强链,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立足园区发展定位和承载能力,突破地域限制延伸布局产业集群。以三江新区为动力电池产业核心区、宜宾高新区为光伏产业核心区,其余园区为产业链配套协作区,实现产业链就近配套、互补融合。动力电池方面,累计招引规上企业 50 家,其中电芯企业3户,配套企业47户。天原锂电新材、江安聚造科技等8户企业2024年新升规,2024年全市实现产值1057.78元、增长4.2%。晶硅光伏方面,目前已投产企业22户(升规入统14家),累计建成投产硅棒58GW、硅片50GW、电池片56GW、组件2GW产能,成为全国建成N型太阳能产能最大地级市。2024年全市实现产值287.75亿元、增长10.7%。坚持共建共享、互利共赢,推动成宜装备制造产业园、甘宜园区加快协作发展,园区跨区域协同联动进一步落实。创新“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会展招商”模式,结合园区特色、项目诉求、承载能力,重点引进产业链缺失项目、延伸项目、升级项目,由“招引一个企业”向“培育一个产业”转变。
着力提质攻坚,加快基础设施补短。先后成立全市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项目专班、电力工作专班等,建立健全园区规划实施、基础设施补短、项目投融资保障、专业化队伍建设全链条工作机制,着力推动园区后发高点起步、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标准厂房、污水处理厂和配套基础设施等包装项目、争取资金,借力保障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宜宾高新区等重点园区建设。2024年,实施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项目22个、总投资285.86亿元、发行债券29.36亿元。
着力机制创新,不断激发动力活力。建立“县(市、区)一体、以点带面、联动招商、国资赋能、基金发力”工作机制,加大县(市、区)两级产业专班协作力度,将叙州区、江安县、屏山县列为县(市、区)一体联动招商共建园区机制首批试点,安排市级财政资金1.5亿元予以专项支持。叙州区储能产业园快速成势,江安县、屏山县签约落地盛屯集团、青岛明昉、弘瑞线业、浙江华建等一批重大项目。围绕园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区)工业、招商等部门与园区管理机构领导兼任、人员统筹、工作融合,7个县(区)实现园区、经信、经合职能优化重组,抓园区建设发展能力更加专业、更加高效。探索“管委会+公司”等管理制度,实行行政职能和经营职能分离、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强化园区经济管理、投资服务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职能。建立全市走访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机制,开展“局长跑流程”“阳光问政”等活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开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宜宾按照打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当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区,争做区域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者,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力军的发展要求,奋力开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全力做好开发区公告目录修订。科学划定园区发展空间、明确主导产业、理顺管理机制,全市开发区总面积由2018年核准的39.72平方公里增加至约 55平方公里,为各县(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临港经开区综评稳位、宜宾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奠定基础。
适度超前做好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坚持规划引领,以开发区公告目录修订为契机,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高质量编制园区发展规划。紧密对接园区基础设施领域专项债券政策投向,进一步加大项目包装争取力度,借力完善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优先保障支持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发展能级。
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链圈”思维,强化龙头引领,提高本地配套率,以龙头带动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坚持市场化导向,由政策招商向产业生态招商、营商环境招商、市场化投融资招商转变,探索组建园区“研、引、投、运”招商专业化企业,实行产业专班招商和企业专业招商协同发力,加快壮大“4+4+4”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和科技孵化器,打造重点产业共性科研平台,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抢抓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建设,长江经济带沿江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等重大机遇,积极推进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联动。推动开发区绿色转型,结合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建设,支持推广清洁生产先进共性技术和设备应用,优化调整开发区能源供应结构,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
积极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认真落实中省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为主的功能定位, 理顺开发区和行政区关系,支持具备条件的开发区逐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实行行政职能和经营职能分离、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强化开发区经济管理、投资服务、建设运营职能,合理界定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推动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灵活用人机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动能下放的行政权力事项应放尽放。深入推进要素配置改革,推动新增工业用地向开发区集中并全面实行“标准地”供应,深化“亩均论英雄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加快形成全市开发区项目有质量、投资见效益、产业上规模、园区提能级的工作格局。[作者系宜宾市重大战略规划发展办(市西部大开发办)副主任罗道戡 宜宾市第3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
上一篇:【谈发展】让低空经济“飞起来”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