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都市圈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核心载体。南昌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同为我国中部地区颇具影响力的都市圈,分别在各自省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力量。然而,南昌都市圈经济与合肥都市圈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都市圈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深入分析各自的发展态势、优势与不足,为南昌都市圈在经济发展路径选择、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宝贵借鉴,从而推动南昌都市圈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南昌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经济概况
南昌都市圈经济概况。南昌都市圈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区域,具体包括南昌市、九江市和抚州市的临川区、东乡区,宜春市的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和靖安县、奉新县,上饶市的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含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南昌都市圈区域早期主要依赖传统农业和简单的手工业维持经济运转,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后,迎来了工业化的浪潮,工业产业逐步兴起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特别是在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工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进入21世纪,开始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阶段。近年来,随着昌九一体化、昌抚一体化等一系列政策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装备等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使都市圈区域经济总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其核心城市南昌2024年生产总值为7800亿元,同比增长4.9%,但增速相较于发达都市圈略显平缓。产业结构虽在不断优化,但传统产业仍占据较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尚需进一步加强。在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方面,中心城市南昌与区域内城市之间尚未形成高度协同的发展格局。
合肥都市圈经济概况。合肥都市圈位于长江中下游,安徽省中部,因合肥都市圈区域范围在不断变化,本文依据《合肥都市圈建设2022 年工作要点》中的合肥都市圈范围,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蚌埠市7个地级市和1个县级市桐城市。合肥都市圈区域早期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经济发展相对平稳但增速不快。改革开放后,合肥都市圈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在汽车制造、家电制造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合肥都市圈更是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势头,经济总量增长迅速,其核心城市合肥2024年生产总值为13508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发展活力。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还吸纳了大量人才和技术,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合肥作为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均衡,形成了较好的协同发展态势。
都市圈经济多维比较分析
经济规模与增长速度比较。从南昌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经济规模来看,南昌2024年生产总值为7800亿元,合肥2024年生产总值为13508亿元,合肥的GDP总量是南昌的1.73倍。从近5年两地的GDP总量及增长速度对比情况来看,合肥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要明显高于南昌市,且年增长速度普遍快于南昌市。总体上看,近年合肥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地区生产总值还是年均增长速度均要高于南昌都市圈(如图1所示)。
人均GDP及居民收入水平比较。分析南昌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人均GDP水平,主要是考量经济发展成果在人均层面的体现,对比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居民的购买力,探讨对消费、经济内循环的影响,揭示经济增长质量在惠及民生福祉方面的差异。作为南昌都市圈核心城市,南昌市2024年人均GDP为11.8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29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18元。而作为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合肥市2024年人均GDP为13.7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68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33289元。数据显示,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南昌市均低于合肥市,南昌都市圏与合肥都市圈相比较,在人均GDP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
产业结构与布局比较。对比都市圈区域内两大城市南昌与合肥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展示两地产业结构的总体轮廓差异。近5年,南昌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从均衡状态逐渐过渡到第三产业领先,而合肥市的第三产业近年来一直优于第二产业(如图2所示)。
数据显示,2024年末,南昌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3:41.9:54.8, 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61亿元,同比增长2.6%,农业生产总体平稳;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266亿元,同比增长7.2%,工业生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273亿元,同比增长3.2%,作为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增长相对平稳,但增速低于第二产业。2024年末,合肥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5:36.7:60.8,全年农林牧渔业产值581亿元,同比增长3.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9%,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5%,全年服务业增加值8203亿元,同比增长4.8%。
在产业布局方面,合肥市相较于南昌市更为优化,以合肥为核心城市的合肥都市圈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相对较高。而南昌都市圈传统产业仍占据较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尚未达到合肥都市圈的水平。
投资与消费拉动作用比较。南昌市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4.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1%。2024年,南昌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3亿元,同比增长3.8%,网络零售持续活跃。合肥市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其中,工业投资增长8.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3.9%,稳投资作用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6%,占全市投资比重38%,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2%,占全市投资22.9%。2024年,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94亿元,同比增长4.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627亿元,增长16.0%。相比之下,以南昌为核心城市的南昌都市圈在投资吸引方面相对较弱,投资结构也有待优化,消费市场虽然也在发展,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而以合肥为核心城市的合肥都市圈表现出更强的优势,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同时合肥都市圈的消费市场也较为活跃,居民消费能力也较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
对外贸易与区域合作比较。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24年,南昌海关进出口总额为328亿美元,比2023年减少了13亿美元,同比下降3.2%。从出口主要商品看,机电产品占据较大比重,平板显示模组、空调、中央处理部件、商用车出口增长较快。而作为合肥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合肥2024年进出口总额3791亿元,同比增长5.7%,较上年加快6.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2573亿元,增长10.6%,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产品出口额348亿元,增长31.2%,两者相比之下,有一定的差距。在区域合作方面,南昌都市圈在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虽然也在努力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与合肥都市圈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合肥都市圈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与周边省份和城市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在对外贸易、区域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促进南昌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建议
强化产业支撑,促进产业升级。从以上两都市圈的产业结构与布局对比分析情况来看,南昌的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不及合肥。合肥的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服务业增加值8203亿元,同比增长4.8%,服务业增加值接近南昌的2倍,同比增速也高于南昌。尤其是合肥的集成电路设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高新技术服务业增势良好,同比增长达到16.8%。而南昌第三产业增长相对平稳,且增速低于第二产业。因此,以南昌为核心的南昌都市圈应根据自身产业结构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一方面,要对传统产业绿色食品、现代轻纺、新型材料、机电装备制造等产业进行改造升级,通过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方式,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做优做强航空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积极布局培育未来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促进产业升级。
吸引高端人才,增强创新驱动。作为南昌都市圈核心城市,南昌近年在人才引进方面出台了新“人才10条”政策,对人才的留昌就业创业以及引进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下一步需从政策激励、产业吸引、平台搭建、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对出台的政策,如高端人才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住房补贴等,对引进人才的企业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策要抓好落实,并适时加大力度。二是立足南昌的产业优势,如航空、电子信息等,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引进高端人才,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施展才华,推动产业升级。三是搭建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室等,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四是完善服务保障,为高端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让他们能在南昌安心工作。
唱响消费品牌,激活消费需求。在当前国内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作为南昌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南昌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真落实好国家一系列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结合地方的具体情况,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近年来,南昌通过举办南昌国际马拉松、南昌国际龙舟赛等赛事,打响了文体消费品牌,对激活消费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持续推广本土品牌,开展南昌消费品牌评选活动,宣传推广市场认可度高的本土消费品牌。同时,要常态化开展“乐购洪城”消费促进季活动,举办文化旅游消费季等促消费活动,丰富消费场景,增强消费影响力。在此基础上,要促进商旅文体融合,推动商旅文体联动发展,如举办美食季活动,将美食与旅游融合发展,树立南昌旅游美食品牌形象。
拓展开放渠道,提升对外贸易。南昌都市圈要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对外贸易。一方面要加快都市圈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现有规划的交通枢纽项目要加快推进,早日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航、水运等为主骨架的完善通道格局,主动连接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在保持现有陆运、航空优质货运航线的基础上,适时拓展其他货运航线,强化南昌港与九江港的互动合作,进一步拓展南昌港、九江港外贸航线,支持九江港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强铁水联运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对外贸易。
增强辐射带动,推进区域协同。推动南昌都市圈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南昌市要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要借江西省委、省政府在2025年初制定实施《关于深入实施省会引领战略、提升南昌综合实力和发展能级的若干措施》之机,全省各地各部门尤其是南昌都市圈区域范围的城市,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一方面要推动产业协同,围绕南昌的主导产业,加强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产业对接,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另一方面要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强南昌与都市圈区域内其他城市全方位合作,实现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提升区域内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从而加快实现南昌都市圈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西科技学院副教授、高级经济师 石振华)
[基金项目:南昌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强省会战略下南昌引领都市圈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编号:YJ202416)]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