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能,而且为达成精神与物质双富裕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但现阶段,技术协同创新及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面临诸多难题,要素的流动与创新遭遇阻碍,产业结构的融合发展也存在明显不足。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需依循技术创新与应用协同、要素流动与融通共进、产业优化与融合并驱的路径。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区域协同;城乡融合
[作者单位]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必须持续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立足当下,从共同富裕目标的视角探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意义、现实阻碍及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
新质生产力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中释放出强大的动力势能,不仅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为共同富裕筑牢了坚实的物质根基,优化了要素配置,驱动了区域协同发展向高水平迈进,而且助力文化产业转型,促进精神与物质的共同富裕。
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根基。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坚实的物质基础至关重要。丰富的物质资源、发达的生产力水平、持续稳定且健康的经济发展态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要素。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演进过程中的一种能级突破,释放出强大的驱动力量,有力地为国民经济创造出兼具先进性与高效性的新增量。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遭遇瓶颈、市场竞争态势越发激烈、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更将在未来引领并推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进程,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助力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实现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新质生产力优化要素配置,驱动区域协调发展向高水平迈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强区域协同发展的联同性、协同性、互补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和关键举措。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要素的内在潜力,推动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强化要素的整合与共享力度,提升要素的利用效率与产出效益,从而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协调共进,推动整体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支撑,精细分析与匹配城乡的土地、人力、技术、能源等重要资源,达成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并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精确地把握城乡之间的供需动态,有力推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进而打破城乡之间的藩篱,构建起涵盖城乡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多领域的城乡协同发展的崭新格局。
新质生产力激活文化活力,推动精神与物质的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显著标识、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维度,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提升认知与思维能力、促进情感交流的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为文化发展注入了创新的强劲动力,促使文化科技融合程度持续深化,由此催生出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等极具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平台,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品,形成了文化传播的多种渠道,扩大了主流文化产品的供给,构建了多元化的文化生态,营造了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有力促进了各种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的广泛传播。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多种新兴技术的加持,推动文化呈现方式向更为立体、生动、沉浸式转变,提升了文化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多重价值,促进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
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新质生产力凭借其在资源整合、效率提升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优势,在赋能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在实际演进过程中仍面临着技术维度、要素范畴、产业领域等方面的困境,使共同富裕宏伟目标的实现受到挑战。
技术困境: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欠佳,人才队伍建设困境凸显。我国技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明显不足,对关键技术的掌握程度有待提高,依赖他国技术输入的问题较为突出,限制了科技研发的水平,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就技术与市场的关系而言,两者的对接程度尚显不足,技术研发的方向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不够紧密,技术与产业融合的机制仍存在不完善之处,难以充分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的活力相对薄弱,产品的升级和创新的速度较为迟缓,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此外,高端科技人才数量较少、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培养模式与科技创新的需求缺乏紧密关联等问题,导致难以为科技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要素困境:要素流动遭遇阻碍,要素价值尚未充分释放。生产要素的科学整合与高效配置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要素流通渠道不畅,存在市场壁垒、信息不对称、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阻碍因素,导致欠发达地区对人才、数据、资本等生产要素缺乏吸引力,制约了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各要素流转衔接不顺、相互之间融合互动不足、流通效率不高,导致要素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特别是技术要素表现尤为明显,突出的技术壁垒问题导致技术要素的联动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此外,要素价值尚未充分释放,各领域对数据、技术等要素的深度挖掘及融合运用能力欠缺,难以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抢占先机,不利于社会全面进步,难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产业困境: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融合发展程度有待增强。产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然而,现阶段我国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新兴产业发展滞后,部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明显,导致资源配置低效,产业协同发展困难,不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同时,产业转型升级速度缓慢,前瞻性和预见性仍显不足,面临市场竞争激烈、资金投入不足、资源环境限制、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等多重挑战,不利于占据市场优势地位。此外,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割裂现象,未能充分发挥产业协同效应,阻碍了产业的整体发展进程,使产业体系难以实现高效、协调的运行,从而对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形成了极大的制约。
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新质生产力助推共同富裕,应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从技术革新、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等多方面推进,不断探索创新路径,优化资源整合,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新跨越。
技术创新与应用协同发展,着力开拓共同富裕新领域。为了强化技术赋能共同富裕的效能,需从多方面进行考量。其一,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技术保障。要聚焦于产业转型的重要需求以及技术创新的关键领域,加大对航空航天、海洋工程、量子通信、区块链等关键领域的探索力度,重点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及工程创新,努力攻克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同时,要持续完善和强化人才培养机制,逐步构建起科学先进、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动人才培养工程的深入实施。
其二,加强技术应用,创新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积极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尖端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改进产品的设计思路,大力推动精神文化产品的创新开发,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成像技术的数字文化展示项目、基于全息投影技术的视觉奇观展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同时,要借助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搭建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传播平台,整合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论坛社区平台等多种媒体资源,有力扩大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能。
其三,推进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广普及数字技术,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效应。加大对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持续增加财政拨款,保障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设立专项投资基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形成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开发并推广运用契合乡村地区实际需求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比如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乡村政务服务平台、乡村旅游数字平台等,使乡村居民切实享受到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提升乡村生活的满意度、舒适度。要搭建集技术展示、交流互动、资源共享于一体的技术推广平台,借助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手段,对各类技术进行科学分类、系统整合、精准推送,满足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用户的技术需求,从而以技术的高效传播与广泛运用,逐步缩小区域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要素融通与流动协力共进,全力塑造共同富裕新格局。为实现共同富裕,需全面推动要素深度挖掘与协同融合,打造富有活力的经济体系。其一,推动要素的融通互补,释放要素价值,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要素融通互补机制,划分各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打造要素融合生态系统,充分释放要素潜力,促进要素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衔接和高效整合,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能。同时,要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数据管理制度框架,明确数据权属关系和使用权限,探索构建数据权属确认机制,建立数据确权、估值、流转等完整体系,提高数据利用效能,推动数据跨界融合发展,增强数据创新能力,释放数据巨大潜在价值。
其二,推动要素有机嵌入,助力文化传承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强化人才要素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类文化传承人才的作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推动文化传承发展。要利用多样手段增强文化传承的吸引力、参与度和影响力,进而打造融合线上线下的文化发展新生态以及新方式。同时,要构建数据驱动、全面系统的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深度挖掘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建立内容详实、涵盖广泛的文化资源库,通过数据聚类和分类等手段精准剖析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文化资源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制定科学高效、切实可行的文化传承发展策略。
其三,畅通要素流通渠道,增强欠发达地区要素吸引能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区域交通、通信网络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更高效率的调度与管理,打破区域间行政壁垒,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协调机制,消除行业垄断、地方保护、准入限制、审批繁琐等不合理限制,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为要素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协同共进、互利共赢。同时,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软环境建设,大力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显著提高办事效率。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提高人才待遇和福利水平,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要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自由平等的交流环境,进而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要素吸引能力。
产业优化与融合并驾齐驱,积极探寻共同富裕新方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征程中,需要在产业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和精心谋划。其一,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要科学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和产业特点的转型升级计划,施行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传统产业向生态化、循环化、低碳化方向转变,显著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补齐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短板,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抓手,推动产业实现全面升级。同时,要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明确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借助项目带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加快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要积极促进产业跨区域转移与合作,通过产业精准对接、园区共建等方式,整合各方优势重塑产业结构。
其二,引领产业融合,培育文化发展新动能,为实现精神富裕目标提供物质保障。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地方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IP,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产品,助力传统文化产业向体验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持续迈进,进而不断增强旅游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将文化元素融入教育产业,开发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课程与教材,利用产业融合优势打造研学基地、线上资源库、文化交流场所等多种教育体验平台,创设更加真实、生动且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新时代接班人。
其三,前瞻性规划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产业在不同区域间有序转移和合理分布,加大乡村地区产业培育和扶持力度,避免产业在某些区域出现过度集中、发展失衡、衔接不畅的状况。要推动中心城市重点企业向周边地区延伸产业链,带动区域间产业联动发展,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高效协同,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同时,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提升这些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和发展潜力,培育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助力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