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名家专栏 /李后强

宝山爽的安逸基因与生活哲学

发布:2025/11/18 16:56  作者:李后强  编辑:车文斌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

贾卿(四川彭州宝山村党委书记)

 

图片1.jpg

 

图片2.jpg

 

在川西平原向龙门山脉过渡的褶皱地带,藏着一个被群山温柔环抱的小村——宝山。它不似九寨沟般闻名遐迩,也不如宽窄巷子人潮汹涌,却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爽”,悄然书写着当代四川人最本真的生活哲学。在这里,人们不说“幸福指数”,不谈“生活质量”,人们只问一句:“今天爽不爽?”——一个“爽”字,道尽了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愉悦,也揭开了“安逸四川、爽在宝山”最生动的注脚。

“宝山爽”,不是夸张的口号,而是一种可感、可触、可品的生活实态。它是五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的盛宴,是人与自然的和解,是平凡日子里的微光闪烁。山爽、水爽、风爽、食爽、人爽,五爽合一,便构成了新时代的“四川龙门阵”——不再是茶馆里的闲谈,而是大地上真实发生的生活诗篇。而在这诗篇中,每一个“爽娃”“爽爷”“爽妹”“爽哥”,都是主角。

 一、山爽,让人登高望远,心随境阔

宝山之名,实至名归。这里的山不高,却有灵性。青城山余脉如臂弯般将村落环抱,山势起伏,林木葱茏,四季常青。清晨五点,天光微明,已有“爽爷”踏着露水上山。他们不为赶时间,只为抢在喧嚣之前,与山独处。

山道蜿蜒,石阶被岁月磨得光滑。每一步,都是对都市“内卷”的告别;每一口空气,都带着松针与泥土的清香,直沁肺腑。登至半山亭,回望村落,白墙黛瓦隐于竹林之间,炊烟与晨雾交融,宛如一幅活着的山水画。此时,心随境阔,烦忧尽散。

一位年过六旬的“爽爷”坐在石凳上,摇着蒲扇笑道:“我每天上山,不是为了锻炼,是为了‘换脑子’。城里想不通的事,山上走一圈,全通了。”山爽,不仅是身体的舒展,更是精神的释放。它让人从钢筋水泥的“必然王国”中短暂出走,进入一个由自然主导的“自由王国”。在这里,人不再是被时间驱赶的工具,而是与山共呼吸、与林共生长的生命个体。

奇特地貌与自然瑰宝构成山爽。宝山村位于龙门山中段,在著名的“营盘山遗址”和“三星堆遗址”之间。如果把龙门山看成一条巨龙,那么宝山村正好在巨龙的“神阙穴”(肚脐儿、“命门穴”),可见其特殊功能。龙门山号称“天下奇山”,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自然分界线。宝山村兼具多种地貌,地理条件和环境气候得天独厚。这里要雨有雨,要风有风,翻云覆雨,随性而来。宝山拥有奇特的地貌形态。在高空俯视,整个宝山地形地貌就像巨人手书的古体“湔”字。湔,意为“水头”、“水流前锋”。宝山温泉度假区处于“月(舟)”的位置,是最灵动和最柔情的地方,也是最核心部位。

二、水爽,能够清流沁心,涤荡尘嚣

如果说山是宝山的脊梁,那水便是它的血脉。山涧溪流从石缝中涌出,清澈见底,水底卵石如玉,游鱼可数。夏日炎炎,赤脚踏入溪中,一股凉意从脚心直冲头顶,仿佛全身的燥热都被瞬间抽离。

孩子们是“水爽”的最佳代言人。一群“爽娃”光着脚丫,在浅水处打水仗、捞小虾、堆石坝,笑声如银铃般洒满山谷。一位“爽妹”扎着马尾辫,蹲在溪边,用手捧起一汪清水,对着阳光眯眼笑道:“这水比冰箱里的还凉快!喝一口,从喉咙爽到肚子里!”

更有甚者,在溪边支起竹桌,摆上茶具,就地取水煮茶。山泉水泡出的竹叶青,清香扑鼻,入口回甘。几位“爽哥”围坐品茗,不谈生意,不论成败,只说“今天风好,水好,人也好”。水爽,不仅是感官的清凉,更是心灵的涤荡。它让人在流动的清澈中,照见内心的澄明。还有那温泉,冬天里的热流与蒸汽,让人流连忘返。

宝山的温泉资源尤为奇特。宝山温泉井深达2500米,出口水温超过45℃,是罕见的医疗保健温泉。水中富含氟、锶、溴、锂、偏硼酸等多种元素,能抑制和治疗多种皮肤病。湔江支流发源于龙门山太子城,湔江下游就是广汉鸭子河,孕育了三星堆文化。专家考证,三星堆铸造青铜器的铜,很可能产自宝山村,顺湔江而到广汉鸭子河,古代铜矿遗迹就是明证。宝山村是彝藏祖先繁衍生息的走廊,是古羌走向成都平原的过道和驿站。这里不仅是古蜀文化的元流,也是长江文明的原点,太阳神鸟起飞的地方。

三、风爽,感觉穿林而过,自在如歌

宝山的风,是自由的信使。它不似北方的凛冽,也不似海边的咸湿,而是带着草木清香、泥土气息与淡淡花香的“复合型清风”。它穿林而过,拂面而来,轻柔得像母亲的手,又爽利得像少年的奔跑。

午后,阳光斜照,风从山谷吹来,穿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声响,如自然的轻音乐。老人们躺在竹椅上打盹,风一吹,蒲扇滑落也不醒;年轻人在露台上读书、写字、画画,风一页页翻动书页,仿佛自然在与人共读。

一位“爽爷”说:“城里的风是空调吹出来的,冷得生硬。这里的风是山养出来的,懂得人心。”风爽,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在感。它不被控制,也不被定义,来去自如,恰如人内心渴望的自由状态。在风中,人仿佛也成了自然的一部分,轻盈、通透、无挂碍。

宝山的“爽”源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这里年平均气温15.7℃,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险峻的高山,气壮的飞瀑,奇异的云海,绚丽的日出,意外的彩虹,神秘的佛光,魔幻的神灯,清幽的深潭,勾绘出一个山景、水景、林景、气景、云境、文景、仙景融合的生态胜景。

宝山的“爽”在于符合“六度理论”,即温度、湿度、高度、优产度、洁静度、绿化度处于最佳值域,综合得分世界最高。最为关键的是宝山这“六度”之间发生了协同耦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正向反馈作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太极结构。

数学表示是1+1+1+1+1+1>6,或者1+1+1+1+1+1=6+δx(增量δx>0),即6度相加大于6,是非线性效应。爽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六度聚变”,也称“宝山爽因”。

四、食爽,使人舌尖狂欢,五味归真

川味美食与味蕾盛宴。四川人懂吃,更懂“爽吃”。在宝山,食爽不是山珍海味的堆砌,而是对食材本味的极致尊重与烟火气的深情拥抱。

清晨,一碗热腾腾的豆花饭,配以红油辣子、酥黄豆、葱花,入口即化,辣而不燥,香而不腻。一位“爽娃”吃得满头大汗,却仍不停筷:“豆花要烫,辣子要红,这样才爽!”中午,土灶铁锅炒出的回锅肉,肥而不腻,蒜苗翠绿,香气扑鼻。老腊肉蒸得油亮,配以新挖的竹笋,咸香与清甜交织,是时间与自然的共同馈赠。傍晚,院坝里摆上长桌,全村人围坐,吃“坝坝宴”。大菜流水般上桌:粉蒸肉、夹沙肉、甜烧白、咸烧白、清蒸鸡、炖蹄花……每一道菜都饱含人情味。酒过三巡,有人敲碗打节拍,唱起山歌,爽妹爽哥即兴起舞,笑声与山风共舞。

食爽,是五觉的盛宴:视觉的色彩、嗅觉的香气、听觉的喧闹、触觉的温热、味觉的丰富。它不仅是生理的满足,更是情感的联结。在“吃”这一最日常的行为中,宝山人完成了对“安逸”最生动的诠释。

四川美食以其麻辣鲜香著称,宝山也不例外。这里汇聚了稀罕的山珍林产,特有的水产土产,汇聚四方的佳肴,麻辣烧烤的刺激与奇鲜百味的交织。四川火锅是麻辣狂欢、万物皆可涮的典范。牛油锅底翻滚着辣椒与花椒的赤红交响,毛肚“七上八下”的爽脆、黄喉的弹牙、鸭血的嫩滑……蘸一勺香油蒜泥,辣而不燥,香入骨髓。回锅肉被誉为川菜之魂、家常之王。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煮后切片,爆炒至“灯盏窝”状,搭配郫县豆瓣酱、蒜苗与甜面酱,油润咸香中带一丝回甜。一口肉配一口米饭,是四川人刻进DNA的乡愁。担担面则是一口入魂、市井烟火的代表。竹扁担挑出的风味,碱水面条筋道,肉臊子炒得干香,加芽菜、花生碎、红油与芝麻酱,拌匀后咸鲜麻辣层层递进,碗底一滴汤汁都不舍得剩。

他们还把美食搬到了成都天府艺术公园,那里的“宝山食谷”,一座难求,让人吃出爽感与幸福。

五、人爽,就是性情如火,笑对人生

宝山最爽的,终究是人。这里的“爽娃”,不是娇生惯养的“小皇帝”,而是山野间奔跑、溪水中嬉戏、田埂上放牛的“野孩子”。有些娃娃皮肤晒得黝黑,笑容却比阳光还灿烂。他们不懂“内卷”,却懂得“今天开心最重要”。这里的“爽爷”,是村里的“活历史”。他们爱摆“龙门阵”,从三国讲到解放,从风水讲到收成。他们不急不躁,说话慢悠悠,却句句在理。他们常说:“天大的事,睡一觉再说。”这里的“爽妹”,是山间的精灵。她们能干农活,也能跳广场舞;会绣花,也会刷抖音。她们爱美,爱笑,爱生活。她们说:“女人要对自己好点,穿得漂漂亮亮的,走路都带风。”这里的“爽哥”,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朋友中的“开心果”。他们能吃辣,能喝酒,能扛麻袋,也能讲段子。他们信奉“男人流血不流泪,流泪也是被辣的”。

人爽,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基因。它源自四川人“天不怕地不怕”的豁达,源自“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乐观,更源自“活在当下,就要快活”的生命智慧。

人爽隐射安逸文化与爽感体验。“安逸”是四川最具魅力的文化特质和核心文化吸引力。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表示,安逸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的那句“安之逸之、适之豫之”。在四川,“安逸”一词是很多人的口头禅,与“巴适”组合在一起,表示享受的最佳状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李明泉认为,“‘安’字上有宝盖下是女,家中有女才能安,安代表了安定、安稳;‘逸’是兔在走,又有变化、流动的意境。所以安逸一词,动中有静、阴阳互补”。宝山村正是这种安逸文化的典型代表。这里的“爽”是一种愉快、美好、幸福、励志、养生、光明的资源,具有天然性、区域性、独特性、综合性、长效性的品质。由此诞生了爽娃、爽爷、爽妹、爽哥。

宝山村是一个全龄友好型的旅游目的地。这里不仅有适合年轻人的户外运动,也有适合老人和孩子的休闲活动。这种全龄友好的体验,使宝山村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爽娃、爽爷、爽妹、爽哥的理想去处,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爽”体验。

宝山爽,这一独特的生活感受,深深植根于四川浓厚的文化底蕴之中。要理解“宝山爽”的文化来源,必须从四川的地理环境、历史传承和民俗风情等方面入手。

六、从地理环境看就是山川之地的滋养

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环绕,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的自然环境为四川人提供了安逸的生活条件,也塑造了他们乐观、知足常乐的性格。宝山位于川西平原向龙门山脉的过渡地带,既有平原的富饶,又有山区的清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为“宝山爽”提供了天然的生态基础。

 七.从历史传承看就是巴蜀文化的熏陶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6世纪,巴人和蜀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历史上,四川多次成为避乱之地,吸引了大量移民,带来了多元的文化融合。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四川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安逸文化”。宝山作为巴蜀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继承了这种文化基因。

八、从民俗风情看就是悠闲生活的写照

四川人爱喝茶、爱吃辣、爱摆龙门阵,这些民俗风情都是“安逸文化”的具体表现。茶馆是四川人社交的重要场所,人们在这里喝茶、聊天、听评书,享受悠闲的时光。吃辣则是四川人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态度的体现,辣味带来的刺激和快感,与“宝山爽”中的感官愉悦不谋而合。摆龙门阵则是四川人交流思想、分享生活的一种方式,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也是“宝山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从语言特色看就是幽默风趣的表达

四川话幽默风趣,富有表现力,常常用简洁生动的词语来表达复杂的情感。“爽”字在四川话中,不仅仅表示舒服、畅快,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四川人用“爽”来形容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体验,无论是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还是美味可口的食物,亦或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都可以用“爽”来表达。

十、从当代价值看就是文旅融合的推广

宝山村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爽感体验,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提供全面愉悦。视觉上,宝山村有瀑布、彩林、雪山、流水、温泉、野猴、金丝猴、大熊猫,村韵与人情的融合。 听觉上,山泉鸟鸣自成天然白噪音歌单,令人心旷神怡。 嗅觉上,竹海吸氧混着柴火饭香,森林中的负氧离子和树木芳香令人神清气爽。味觉上,稀罕的山珍林产,特有的水产土产,麻辣烧烤的刺激与奇鲜百味的交织,深化了味蕾体验。 触觉上,老木头家具沉淀的温度,温泉水的轻柔包裹,都提供了独特的触觉享受。

宝山村利用高山、悬崖、峡谷、河流、地质、地貌等山地资源,大力发展户外运动,攀岩探险、漂流露营、追风骑行。让少儿与老人、青年与中年,都能在宝山村找到自己的乐趣,找到深埋心底的诗和远方,释放人性活力。宝山的“康养”实际是“爽养”,包括食养、动养、文养、学养,是以绿色为本底,以负氧离子和树木芳香为基础,以山水林产为食物,以适度肢体运动为辅助的养生养神养心养性活动。龙门山上奇,宝山天下爽。这座村庄正在用它独特的方式,向世界诠释着“安逸四川”的深刻内涵,邀请每个人来此“体验爽感觉,寻找爽快乐,分享爽幸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宝山爽”这一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推广乡村旅游等方式,将“宝山爽”打造成了一张文化名片。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宝山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体验和感受。

“宝山爽”的文化来源是多方面的,它既有地理环境的滋养,也有历史文化的熏陶,更有民俗风情和语言特色的体现。在当代社会,“宝山爽”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哲学,一种追求身心愉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让当地居民感到幸福和满足,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前来体验和感受,成为了四川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宝山爽”,表面看是感官的愉悦,实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微观实践。在这里,人不是单一的“生产者”或“消费者”,而是集自然之子、文化之承、情感之维于一体的完整生命。山、水、风、食、人,五爽交织,构成了一幅“安逸四川”的立体画卷。它不同于都市的“刺激型娱乐”,也不同于虚拟世界的“替代性满足”,而是一种根植于土地、生长于日常、升华于心灵的真实幸福。

今天的“宝山爽”,已不再是封闭的乡土叙事,而是通过短视频、直播、文旅融合,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抖音上,“宝山爽”话题播放量破亿;年轻人专程前来“打卡”,只为体验“真正的安逸”;更有学者称其为“中国式慢生活的当代范本”。这让人想起马克思所说的“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在宝山,人们虽仍在劳动,却不再被劳动异化;虽身处自然,却与自然和谐共生;虽平凡度日,却在每一个“爽”的瞬间,触摸到了自由的边界。

在宝山,你听不到太多宏大的话语,只有一句朴素的“今天爽不爽?”——这便是生活的最高语法。山爽,是身体的舒展;水爽,是心灵的涤荡;风爽,是精神的自由;食爽,是情感的联结;人爽,是生命的绽放。五觉愉悦,五爽合一,便成就了“爽娃爽爷爽妹爽哥”共同书写的当代“四川龙门阵”。这龙门阵,不再只是茶馆里的闲谈,而是大地上真实发生的生活诗篇。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爽”,不在远方,不在虚拟,而在脚下这片土地,在每一次呼吸、每一口饭、每一阵风、每一张笑脸之中。2025年11月16日)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