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名家专栏 /李后强

蜀水是四川文化的根脉

发布:2024/03/07 10:07  作者:李后强  编辑:卢锦根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文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学术界定义很多,大体上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文化。概括起来讲,可分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有积极的先进的文化,也有消极的落后的文化。“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进步。文化可以决定文明的命运,文明的程度可以影响文化的进程。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文化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文明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

 

简单地说,文化是人造的物质与精神总和,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连续性、继承性,人是文化的根源,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人的不同在于生存发展的环境不同。根据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的原理,物质环境是第一要素。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水土是决定不同文化的第一要素。不同的水土有不同的化学成分,特别是金属微量元素不同,会使人的健康、性格和思维不同,因而使人创造不同文化。比如东方与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路径完全不同,西方是从微观到宏观,东方是从宏观到微观,这也是西医与中医的差异。对于四川,嘉陵江出武将,岷江出文豪。可见,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容置疑,因为经纬度不同,温度、海拔不同,土壤、水体不同。

 

通常的饮用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即是通过加热、过滤、蒸馏等方式处理的纯净水,也含有钙、镁、钾、钠等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只是含量显著减少。人体是由60多种元素所组成。根据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同,可分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凡是占人体总重量的0.01%以上的元素,如碳、氢、氧、氮、钙、磷、镁、钠等,称为宏量元素;凡是占人体总重量的0.01%以下的元素,如铁、锌、铜、锰、铬、硒、钼、钴、氟等,称为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微乎其微,如锌只占人体总重量的百万分之三十三,铁也只有百万分之六十。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但与人的生存、健康和思维息息相关。它们的摄入过量、不足、或缺乏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体生理、心理的异常或发生疾病。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与生命活力密切相关,很少的量就能发挥巨大的生理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微量元素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土壤供给,所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目前为止,已被确认与人体健康和生命有关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8种,即有铁、铜、锌、钴、锰、铬、硒、碘、镍、氟、钼、钒、锡、硅、锶、硼、铷、砷等,每种微量元素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人体内含铁、铜、锌总量减少,均可减弱免疫机制,降低抗病能力,助长细菌感染,而且感染后的死亡率也很高。微量元素在抗病、防癌、延年益寿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揭示,微量元素通过与蛋白质和其他有机基团结合,形成了酶、激素、维生素等生物大分子,发挥着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微量元素首先构成了体内重要的载体与电子传递系统。铁存在于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之中,在执行载氧与贮氧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酶是生命的催化剂,迄今体内发现的1000余种酶中,大约有70%需要微量元素参加或激活,它们在细胞酶系统中功能相当广泛:从弱离子效应到构成高度特殊的化合物——金属酶与非金属酶。微量元素还参与了激素与维生素的合成。众所周知,碘为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所必需的;而锌在维持胰岛素的主体结构中亦不可缺少,每个胰岛素分子结合2个锌原子。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微量元素对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均可产生重要影响。多种RNA聚合酶中含有锌,而核甘酸还原酶的作用则依赖于铁。正常人每天都要从蔬菜、水果、饮水中摄取各种有益于身体的微量元素。但不同地域的食物、水体在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等方面有细微差异。细微差异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是典型的非线性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体重要成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肯定就没有文化。人体内的水分含量随着人体的年龄有变化,婴幼儿、儿童体内的水分含量比较高,可能高达80%-90%,成年人中水分含量大约占体重的70%,老年人体内水分含量相对减少,大约只有50%-60%。人体内的水分可以存在于血液中,也会存在于组织液以及细胞内液中。不同的器官组织,含有的水分含量也不同,比如血液里面水分含量可以超过90%,大脑组织中水分含量大约在80%左右,骨骼系统中也有大约15%的水分含量。水分对于人体的各种生理反应、酶的反应以及各种新陈代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也非常重要。显然,水决定了生命,也决定了文化。

 

1.jpg

 

2.jpg

长江与黄河构成中国民族文化基因,韩毅、李海龙、李后强绘制

 

江河是文明之源,世界上所有文明几乎都起源于江河或者海洋。河流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兴水利、治水患、除水害的历史。中华文化的根脉在长江与黄河,在于长江、黄河构成的文化“双联体”即DNA基因。这个DNA具有唯一性,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完全不同;这个DNA基因具有遗传性,主要表现在不断地自我复制,生生不息,但初心不忘,本质不变;这个DNA具有变异性,主要体现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出现外形外貌的某些差异,但本质没变,发展不停。正是因为有长江与黄河构成的牢固基因,使得中华民族几千年没有断代,长盛不衰,不可战胜!只要长江黄河不灭,中华民族就不会灭!

 

3.jpg

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与四川盆地的太极结构,韩毅李后强绘制

 

4.jpg

 

5.jpg

 

6.jpg

长江水系与水脉,韩毅李后强绘制

 

大体可说,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人造的东西。物质文化是有形文化,看得见摸得着。非物质文化主要指那些非物质形态的、有艺术价值或历史价值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一般分为三个部分:(1)与自然环境相适应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如自然科学、宗教、艺术、哲学等;(2)与社会环境相适应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如语言、文字、风俗、道德、法律等;(3)与物质文化相配合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如使用器具、器械或仪器的方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表示前人创作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文化载体与形式。包括: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众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在不同的国家,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并不完全相同,因为每个国家的民族、历史、文化乃至国情都不甚相同。因此,每个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分类并非完全一致。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业界比较认可的是13类分法即:①语言,②民间文学,③传统音乐,④传统舞蹈,⑤传统戏剧,⑥曲艺,⑦杂技,⑧传统武术、体育与竞技,⑨民间美术、工艺美术,⑩传统手工技艺及其他工艺技术,⑪传统的医学和药学,⑫民俗,⑬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也是人造的产物,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非物质文化,与山水有关,特别是与历史文化背景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合称"文化遗产"。至2020年12月我国共有42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位居世界第一。这些项目凸显了各自独特价值,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根脉是一个地域和民族的文化起源。那么,四川文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根脉在哪里?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四川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根脉也在水脉。水脉塑造了山脉,山脉创造了人脉,人脉制造了文脉。蜀水是四川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根脉。根,是指树木的根须,主要吸收水分与营养;脉,是指分布在人和动物体内的血管,主要是输运血液。根就是根基、根本;脉就是血流、宗亲。根脉相连,不可分割。

 

古人云“天下山水在于蜀”,千江万河汇四川。四川号称“千水之省”,有档案记载的大小河流共5800多条,著名的有长江、黄河、岷江、雅砻江、大渡河、金沙江、嘉陵江、渠江、涪江、沱江、安宁河、青衣江等,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有1419条,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45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2条。四川水脉是江网河络,犹如人体经脉和血管的分布格局,也如大脑神经网络系统,因此四川文化具有水的特质,上善若水,随环境温度而变。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相态,坚冰强硬,流水随意,蒸汽无形。古蜀文明在于水,皮洛、营盘山、宝墩、三星堆、金沙等文化,也是蜀水养育的结晶。没有蜀水,就无四川文化。有了大禹治水、李冰修建都江堰,才有了四川文化。为此,我们撰写出版了《四川江河纪》和《长江学》《天府学》,还提出了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动议,获得国家认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00问》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四川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水而生的文,与江河有着难分难解的共生关系。她以江河文明为主线,以岷江水系、沱江水系、嘉陵江水系、雅砻江水系为主要走廊,形成扇形辐射状的文化通道,将盆地文明与盆周文明紧密联系,使四川文明成为一个天然共同体。四川江河大多发源于川西高原,岷江、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澜沧江、怒江,加上盆地内的沱江、嘉陵江,形成了条条由北向南的大河谷,为古蜀先民们的往来迁徙与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四通八达的大通道——“民族走廊”。西南各民族主要都分布在这些河谷通道之间。正是通过这些“民族走廊”,古蜀文化和西南各族文化之间才会发生接触,因而发生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而中原文化亦通过这些“民族走廊”传播到西南各族文化中。因此,对四川江河与古蜀文化的关系进行一次深度的挖掘和梳理,功在当代,泽被后世。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四川河流众多,功效突出。千百年来,人类亲近河流,歌唱河流,尽享江河之利。与人类短暂的生命相比,江河万古长存,永恒流淌。但近几十年,越来越多的河流正在死去。以成都为例,两千多年来,二江环抱,水网密布。成都依水而筑,因水而兴,20世纪60年代,城中心的许多河道被填埋。进入90年代后,一些大江大河被严重污染。于是,“河长制”应运而生,持续用力,效果明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建设美丽四川和公园城市的坚定理念。人们欣喜地看到,成都市中心城区河流的复活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正在强力发酵。“不废江河万古流”。愿四川江河在我们的文化中千古流淌,愿四川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永放光芒!(此文发表于《巴蜀史志》(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增刊,作者李后强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