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名家专栏 /李后强

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背后的逻辑

发布:2023/07/05 22:53  作者:李后强 李单晶  编辑:卢锦根  来源:四川日报  阅读量: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工业始终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命脉所系。四川提出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自觉主动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就要深刻理解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背后的逻辑。

从总体要求来看工业兴省制造强省的历史逻辑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强盛的国家和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中国长期处于遭受列强霸凌、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让一些仁人志士萌发“实业兴国”的抱负并着手工业化尝试,但这种尝试在萌芽阶段就面临内忧外患的恶劣生存环境,磨难重重,步履维艰,只是在冶铁、造船、轻工纺织等领域形成了一些零星且低端的制造能力,中国最终与以机械化为基本特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以电气化、自动化为基本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擦肩而过,未能摆脱农业占主导、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化水平极低的局面。从历史上看四川,西部地区发展和东部沿海地区比较相对落后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工业基础的薄弱和发展的滞后。除了工业以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都不足以担当引领西部地区经济追赶东部地区的重任。没有以工业带来的生产和消费物质基础的增加,生产条件还相对落后的第一产业和以消费为主的第三产业就没有繁荣的基础。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优则经济优。


微信图片_20230705224552.jpg

                                                                           (成都超算中心)

从总体要求来看,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从历史的视角把握和理解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对于当前四川发展有着深刻意义。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大量农业机械,电力、运输设备,化肥,农药等产品,支援农业逐步实现机械化、现代化。第二,提供各种现代化的轻工业机械和轻工业原料,促进轻工业的技术改造和发展。为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部门提供科学实验的先进仪器设备。第三,重工业还是国防现代化的基础。新型工业化不仅仅是指工业领域采用信息技术、实现投入少、效益高、轻污染等,深刻理解以新型工业化为指导,就要充分认识到单纯在工业领域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不了一些固有矛盾的。在这方面我们是有着历史教训的。新型工业化的对象不仅包括工业领域,而且包括农业领域和第三产业领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要求工业领域尽可能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成果,而且要求农业领域为现代工业提供高质量的农副产品、高素质的劳动力、高容量的市场;要求尽可能采用高效率的工业生产方式生产农业产品。不仅在生产环节,而且在流通环节尽可能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农业领域和第三产业领域不可能游离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之外。如果农业领域和第三产业领域不纳入新型工业化进程,那就很难避免传统工业化带来的二元结构弊端。


微信图片_20230705224544.jpg

                                                                         (神龙汽车成都工厂总装车间)

其次,深刻理解工业兴省制造强省的历史逻辑,也要对四川是全国发展大局的战略大后方有着全面认识。从土地资源看,四川省的总面积约为48.6万平方公里,全国排第五。发源川西高原的大江大河,冲刷形成的约1.9万平方公里的成都平原,相对平坦,土壤肥沃,物产富饶,人口稠密,更是中国重要的水稻、甘蔗、蚕丝、油菜籽产区。从经济而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三线建设,四川就是核心,国之重器悉数迁进,各地精英纷纷入川,建成了300多个以国防科技为主的企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形成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交通能源、基础及国防工业体系,建设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大后方基地。从农业来看,这里自古就是天府之国。从能源看,高海拔差之下,自然资源异常丰富,拥有巨大的水能资源,是世界上水力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四川人、才、物丰富,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发展起来,战略大后方之誉更会名副其实。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顶梁柱”,是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从全国来看,广东和江苏这些经济大省,同时也是工业大省,四川经济总量在全国来看排名靠前,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尤为艰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省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门类齐全、基础较好,但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传统产业大而不强,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集群化程度较低,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体系不优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四川未来发展,就要瞄准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夯实经济发展的“底座”,让工业“硬起来”“强起来”。以制造业集群为例,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万亿级产业;从装备制造业来看,重点打造航空航天、清洁能源装备、汽车及动力电池、轨道交通等世界级高端优势产业集群。发挥川藏铁路工程牵引作用,建设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做强核技术、激光技术应用装备和国防军工装备产业……如此,四川作为全国的战略大后方才会更加稳健。

从主攻方向来理解工业兴省制造强省的发展逻辑

四川发展的主攻方向,就是要锚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经之路。1978年以来,世界产业大转移,开始由日本、韩国等转移至中国大陆地区,我们有大量且低廉的劳动力、有大片土地资源等诸多优势,我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经济增长实现量和速度的双突破。2000年后,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只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实现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发展。同时,在主攻方向上,我们既要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也要锚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由此制定了具体工作思路即“扬优势、锻长板,促创新、增动能,建集群、强主体”。在具体工作抓手上,要综合考虑现有产业总量规模、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前景等因素来制定发展战略,四川提出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实施提质倍增行动。“提质”,就是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品牌影响力、企业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效益。“倍增”就是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加快做大产业整体规模,力争到2027年实现六大优势产业营收规模比2021年翻一番,打造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稳固我省经济大省地位,更好支撑向现代化强省全面跃升。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更好统筹产业发展质量、规模和效益,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微信图片_20230705224516.jpg

                                                                           华丰科技生产线)

从全国来看,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如将其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必然带来产业空心化风险。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脱实向虚,大量制造业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本土实体经济严重弱化、退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国家认识到,制造业才是立国之本,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传统产业解决的是衣食住行等刚需,中国作为14亿多人口的大国,决定了衣食住行不能都靠进口解决,传统产业的家底丢不得也丢不起。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要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既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向先进性要新动能,也要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完整性巩固既有优势。从主攻方向来理解未来发展,既要抓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也要抓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的特色优势产业,齐头并进。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那些植根于当地资源禀赋的传统产业实际上也是有生机和活力的。在时间的序列,传统和现代共同构成了产业生生不息的发展历史。没有那些有生命力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从何而来?优质的传统产业构筑了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业高原,那些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构筑了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业高峰,没有高原哪有高峰?由此而论,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相互成全、彼此衬托、同向发展的。双管齐下,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打造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一定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四川六大优势产业中既包含传统产业,也有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占比超过70%,这不仅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盘,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意义重大。

从发展目标来看工业兴省制造强省的现实逻辑

工业兴省制造强省的发展目标是,到2027年,制造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明显提高,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成效明显;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0%;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产业创新力、竞争力明显提升;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程度明显提高。到2035年,制造强省、农业强省、服务业强省基本建成,三次产业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全面跃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体形成,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在工作推动过程中,要以发展目标引领发展方向,以发展目标倒逼发展举措的落实。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产业发展寄予殷切期望,提出明确要求。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发展目标的引领下,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奠定坚实基础。

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是发展的必然,错失一时就会错失一个时代。十八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蒸汽时代,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作;第二次工业革命让世界进入电气时代,电力、铁路、汽车等工业兴起;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今,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而至,这场产业革命的核心是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毋庸置疑将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新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引发产业体系的深刻变革。中国必须做好准备、主动把握、积极拥抱新产业浪潮,抓住机会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既要加速低碳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同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也要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实现换道超车。

工业是将自然界的原材料进行采集并予以加工或再生产的过程。工业发展在经历手工业、机械制造、现代工业阶段后,如今有了后工业的提法,即指知识经济对工业发展的提升、促进,是制造业新竞争力的体现。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正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四川是全国经济大省和国家战略大后方,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必须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奠定坚实基础。(执笔:李后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李单晶,成都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原载《四川日报》2023年07月03日09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