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名家专栏 /李后强

深化省情认识建立“天府学”

发布:2019/04/10 15:36  作者:李后强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19年4月刊  阅读量:

在中国有句名言,“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里的“势”就是大势、趋势、省情。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必须准确把握省情特点。四川情况非常特殊,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自成体系,原因在于四川盆地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地理单元,几乎包含了中国甚至世界所有地质地貌和气候特征因子,具有不可迁移性和仿制性。长期让学界和社会普遍困惑的问题有:为什么大熊猫只能在四川生存?为什么四川盆地有亚洲最多的天然气?为什么最大的钒钛矿在四川?为什么世界最好的白酒在四川?为什么世界第一张纸币诞生在成都?为什么四川有几千条河流?为什么成都具有海洋性气候?为什么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难解?为什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转折在四川?为什么有乐山大佛和都江堰工程?为什么四川旅游资源世界第一?为什么四川中药材品种世界第一?为什么中国所有文化现象都与四川有关?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出生在四川?等等。这些难题带有特殊性、本质性和挑战性,需要我们专门研究,必须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天府学”!

 

航拍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黑龙滩枢纽互通潘建勇.jpg    

航拍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黑龙滩枢纽互通潘建勇 摄    


建立“天府学”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实,学界很早就察觉到四川的特殊性,曾经提出了建立“蜀学”“成都学”“四川盆地学”等诉求和设想,特别是四川大学何一民教授撰写的《成都学概论》水平高、分量重,但由于认识水平和研究手段的限制,许多思想都没有形成气候和学派,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大。如今,由于科技手段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GPS系统、数字地球、空间技术等进步,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入细致,因此建立“天府学”的基本条件具备,只需要临门一脚!加之,近年成都市对“天府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积累了大量认知和人才,对“天府学”的孕育和成型发挥了催生和助产的重要作用。

 

2 天府源头绿道,全力推动生态文旅绿色.jpg    

天府源头绿道,全力推动生态文旅绿色    


“天府”二字的历史考证


“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国。发明者就是著名的纵横家苏秦。这个靠“头悬梁、锥刺股”“学而优则仕”的人物跑到秦国去讨好秦王说秦国如何强大,他创造了“天府”二字,说秦国真乃“天府之国”也。为什么经过2000多年后,天府之国由北向南迁移到成都了呢?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两个历史性的错误,一是征集民夫搞建筑导致男性短缺,生育跟不上;二是大兴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史料表明,经过春秋战国,秦统六国,当时人口大概一亿多,而且女比男的多得多。秦始皇没有实行休养生息,反而派遣30万大军到北疆戍边,同时征集民夫30万筑长城,又征50万民夫修阿房宫、征70万民夫建骊山秦陵,这就造成了人口生育不足和生态环境破坏。而另一方面在四川,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后三国时的诸葛亮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对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是一次重大的推进,境内达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升平现象,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平原因此就取代了秦国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可见,在农业社会,天府之国是指富饶、美丽、幸福、安逸、舒适的地方,带有浓厚农耕文明的色彩。四川人的“巴适”“安逸”就是由此而来。


从学术上讲,“天府”名字来源有三种,三者之间有统一性。一是中医经穴名。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太阴肺经。位于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下3寸处。主要用于胸肺、五官疾患等,如咳嗽,气喘,一般直刺0.5-1寸,可灸,因名天府。人体总计穴位有720个,医用402个,其中要害穴位有108个,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为72个,致命为36个。公元前五至一世纪的《黄帝内经》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天府穴位很重要。二是周礼中记载的官职。记载始见《大戴礼记·少闲》篇,天府档案库。西周宗法制度逐渐完备,宗庙设置与收藏更趋完善,于“春官”下设“天府”,《周礼·春官·天府》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三是表示富饶地域。古者尊祖为“天”,“府”“库”相通,是谓天府。《荀子·大略》说“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意思是,勤学好问不知满足,爱好贤士不知疲倦,这是获得知识的天然宝库。天府释义为天子的府库,比喻某地物产丰饶。作为地区的称呼最早见于《战国策·卷三》,苏秦称秦惠文王统治的地方为“天府”。


“天府之国”一词早期出现在《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天府指关中地区。渭河平原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成为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指成都平原。由于天府之国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所以历史上也有个别典籍作为个例在个别时期称呼部分地区为“天府之国”,如华北北部、江淮、闽中等地区,但都属于零星用法,如《大明一统志》卷一:“京师古幽蓟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也。”天府指华北北部。在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十大新天府” 评选活动,推出了31处中国最适宜居住的“新天府”候选地。这些地区环境优美、衣食无忧、生活幸福。最终十个地方脱颖而出,被该杂志评为“十大新天府”,分别是:成都平原、嘉南平原、伊犁河谷、胶东半岛、闽南丘陵平原、雅鲁藏布大拐弯、三江平原、呼伦贝尔、苏北平原、宁夏平原。


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列四川避乱。“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是《隆中对》中的名句。三国时候,刘备率一支打打逃逃的乌合之众,却能够保全实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与四川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是大后方,是粮源和兵源的主要供应地。据统计,从1941年征收实物起至1945年抗战胜利,四川共出粮10238万市石,占当时全国征收粮食总额的三分之一。抗战期中全国财政支出为14640余亿元,四川负担4400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实际上四川担负国民政府财政支出的50%左右。据战后国民党政府统计,抗战时期四川共有350万人出川抗战,64万人伤亡。14年的抗战,四川无论是提供的兵源、劳动力,还是财政税收,都居全国第一。

 

天府新城华阳新貌-肖剑华摄.jpg    

天府新城华阳新貌 肖剑华 摄    


“天府学”基本架构设想


“天府学”具有自身独立的内涵,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我们把研究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元素、组成、结构、功能和现象的学科叫天府学,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四川与重庆两个行政区,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成都和重庆皆为国家中心城市,是双核椭圆结构区域。天府学的时空是上至秦代,下至今日;以都江堰灌区为轴心,扩散辐射云贵甘青陕藏地域。因此,天府学不是纯粹的地理学、经济学,也不是纯粹的文化学、历史学,它涉及地质、地貌、水利、生态、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历史、民族等各个领域,可以建立天府地理学、天府生态学、天府文化学、天府经济学、天府民俗学等分支学科。


天府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深化省情认识的隧道和窗口。天府地质学是天府学的基础,主要研究四川盆地地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深化对本质性的认识;天府地貌学是天府学的支点,主要研究四川盆地地表形态及其演化规律,深化对丰富性的认识;天府生态学是天府学的命脉,主要研究四川盆地生态环境恢复及持续保护,深化对和谐性的认识;天府生物学是天府学的关键,主要研究四川盆地生物种群特点及其生存进化规律,深化对多样性的认识;天府文化学是天府学的灵魂,主要研究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盆地及其周边人类活动特点,深化对创造性的认识;天府经济学是天府学的主干,主要研究四川盆地产业种类及分布规律,深化对支撑性的认识;天府政治学是天府学的核心,主要研究有形力量对四川盆地发展的影响,深化对引导性的认识;天府社会学是天府学的纲网,主要研究四川盆地社会现象及特点规律,深化对治理性的认识;天府历史学是天府学的归依,主要研究天府概念在时间轴上的演变特性,深化对传承性的认识;天府水利学是天府学的外延,主要研究四川盆地河流运动特点及科学利用,深化对资源性的认识;天府民族学是天府学的源泉,主要研究四川盆地民族来源及其互补发展规律,深化对包容性的认识,等等,这些分支学科构成了整体的天府学。四川省应该成立天府研究院,发布相应课题,吸引全世界学者来研究天府学。


天府学立足于十大主要原理。一是珠峰映射原理。青藏高原是人类共同的舞台,世界淡水塔,是人类最早活动之地。喜马拉雅山的珠峰海拔8844米,世界最高,誉为地球第三极,对周边环境有重大影响,因此中国与印度人口最多,四川盆地受到珠峰映射很大,空中暖湿气流来自印度洋。二是海拔适中原理。在中国四大盆地中,只有四川盆地海拔最低(300米至700米)。四川处于中国地形第二阶梯,但有横断山、邛崃山、岷山,有垂直分布的各种尺度的海拔高度(最高是贡嘎山7556米),使得生物种群呈立体分布,黄帝、大禹诞生在此。三是封闭开放原理。四川是“四塞之国”,四周都是高山高原,西有青藏高原、北有秦岭大巴山,东有巫山山脉,南有云贵高原,但有三峡出口,表面封闭,实际很开放,是封闭与开放的完美统一,所以四川人骨子里不保守、敢于创新,历史上诞生了许多改革家和英雄。四是千河滋润原理。由于西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面积250万平方千米),四川有大小河流5000多条,流域面积一百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409条,黄河和长江主要源头在四川阿坝,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等在四川,都是雪原淡水,适合多种生物生长(包括微生物)。五是内海遗存原理。四川盆地古代是大海、内海,因此地下矿物很多(石油、天然气等),三峡出口打通后才形成外流型盆地,但三峡口子很小,外界低空气流难于倒入,加上四周环山,四川盆地具有海洋性气候,昼夜或一年四季温差不大,适合动植物繁衍,生活舒适,人口多。六是经纬趋优原理。四川处于北纬30°黄金线上(在北纬26°至34°之间),东经105°中轴线上(在东经98°至108°之间),有最佳温度和湿度(纬度45°内、经度120°内),适合经济社会发展,于是有了4万年前“资阳人”和200万年前“巫山人”,多种生物发源和生存于此。七是南北交聚原理。四川处于中国西南、西北和华中结合部,长江经济带上端,胡焕庸曲线经过四川成都,是南北丝绸之路的交点,是国家重要战略基点,是科技、商贸、文化、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八是向西凿空原理。四川向西是青藏高原,向东是太平洋,向南是印度洋,是中国西向和南向开放的大门,是进入印度洋和欧洲非洲的捷径,自古就是走向海外的先锋,蜀布、丝绸、茶叶、邛杖等3000年前已经畅销西方,具有向西畅通优势,汉代张骞也走过此路。九是移民组合原理。今日的四川人几乎都是外地人,本地原住民不复存在,历史上几次大移民特别是清代湖广填四川,使得四川是中国最典型的移民省,有民族和文化的杂交优势,具有包容性和互补性。十是地质造势原理。四川位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质运动复杂,产生过攀西大裂谷,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制造了许多地貌特征,包括九寨沟黄龙,四川人具有越受灾越坚强的品性,敢于攻坚克难、共克时艰。


天府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地质勘探、地貌测绘、文献查阅、实地观测、模型建立、仿真模拟、数值分析等。在当前,主要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天府学必须把四川盆地作为主要对象加以全面深入研究。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后强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