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名家专栏 /李后强

从“九次产业”理论看成都“西控”发展

发布:2017/11/08 15:19  作者:李后强  编辑:潘兴杨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未来5年的城市新格局是“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西控”,就是持续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高端绿色科技产业,提升绿色发展能级,保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这个战略布局是高瞻远瞩、利国利民的,因为成都西部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也是天府之国的水源要地和文化胜地,更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


成都“西控”意在重构城镇空间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布局和功能定位,应该重新构建与资源禀赋和环境特征相匹配的城镇空间布局,实现人口、城市、产业相互融合.“西控”不是不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发展, “西控”不是短发展而是为了更长发展,“西控”不是慢发展而是为了更快发展,“西控”不是低发展而是为了更高发展,“西控”不是小发展而是为了更大发展。“好、长、快、高、大”是“西控”的愿景,与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本意一致。这里的“好”是环境友好,“长”是持续长久,“快”是幸福快乐,“高”是附加值高,“大”是绿化面大。因此,“西控”区域要坚持绿色优选,生态为要,创新第一,大力发展“高维产业”。


传统经济学把产业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与土地有关,增值主要靠自然条件;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等,与智力有关,增值主要靠科技创新;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等,与理念有关,增值主要靠模式改善。第一、第二产业是物质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发展比重都在不同程度下降。第三产业是服务提供部门,比重持续上升。三大产业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第一产业为第二三产业奠定基础; 第二产业是三大产业的核心,对第一产业有带动作用;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进步。


产业融合不是简单相加


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费歇尔和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已经进入困境,人类社会已经从工业经济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因此,我们应该提出新的产业分类方法。1948年美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控制论》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  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申农(C.E.Shannon)说,“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实际上,信息是数码排列的差异,是数字科技。根据物理学得弦理论,现实世界就是正在演奏的交响乐,就是波长及其组合。数字是世界的核心要素。在笛卡尔坐标系中,第一产业是一维(X轴)、第二产业是二维(X.Y平面)、第三产业是三维(X.Y.Z立体)。按照数字科技和非线性理论,我们应该把产业分为更高维数(D≥4)。比如,有的学者(张来武)提出,互联网+,就是第四产业。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针对日本农业面临的发展窘境,首先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就是三次产业的加法和乘法,1+2+3=6,1×2×3=6。六次产业理论更加重视全产业链的系统经营和品牌化发展,给食品安全问题、医疗养老问题找到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当前,面对城乡二元结构、食品安全、生态环保及亚健康等挑战,全球经济学家拿不出一个有效的方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经济理论出现了问题,产业分类理论应该是起点。


信息具有普遍性、不全性、时效性、共享性、依附性、无限性、传递性、转化性、价值性、压缩性等特征。由于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实际是数字排列差异,因此我们不能把信息作为独立产业,而应该作为排列手段和方式,就是加、减、乘,没有除法。“加”是线性组合,“减”是优化重组,“乘”是实质融合。由于“人力资本”、纳什博弈论、非线性经济学的出现,应该从三次产业理论走向九次产业理论。今村奈良臣所谓的1+2+3,仍然是线性相加而不是非线性融合,即拼凑。以汽车行业为例,将玻璃、轮胎、钢铁拼凑在一起不可能成为汽车。只有把人们的想象创意和设计能力等融入其中,才可能形成汽车产业。统计学指出,利润是产业诞生的标记。如果把玻璃、轮胎和钢铁的利润拿走后,没有剩下的利润,就没有新产业;如果剩下的利润远高于拿走的部分,那么汽车产业就诞生了。因此可以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简单相加,只能增加成本,而无法得到新产业,因此创新是关键,是乘数效应,信息技术是手段,是指数效应(数的幂方,就是非线性效应)。我们提出,在创新引领下,第四产业是第一产业(农业)加第三产业(服务业),即1+3=4,就是乡村旅游、花卉节、农家乐等,以土地为支撑;第五产业是第二产业加第三产业,即2+3=5,就是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保障,或者制造业武装服务业,工业信息化或工业旅游,还是线性组合;第六产业,就是三次产业的乘法即1×2×3=6,这是一个转折点,产业组合由加法到乘法,就是由凑合到融合,由物理组合到化学反应(分子变化出现新物质,但原子核没有变化,如果有核变就是聚变或裂变反应),产业价值链由线性到非线性,生态环境可以进入公益领域。第七产业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乘积(6)加第一产业,就是1+2×3=7,工业信息化使农业现代化,比如农业信息化,转型升级,融入了文化创意。第八产业是第一产业加第三产业(4)乘以第二产业,即(1+3)×2=23=8,是幂方形式,典型的非线性组合,就是用智能化的工业手段去武装农村服务业、乡村旅游等,提升质量效益,比如智慧农业、农业工厂、基因农业等,信息和生物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机器人的大量使用。第九产业是第一产业加第二产业(3)再乘以第三产业,即(1+2)×3=32=9,是幂方形式,典型非线性组合,就是农业工业化、信息化、人性化的深度融合,创意农业、文化农业、艺术农业出现,智能化农业4.0版的出现(传统农业0版,机械化农业1.0版,信息化农业3.0版,智能化农业4.0版,仿真VR农业5.0版)。总之,第六、第七、第八、第九次产业是以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为特征,同时创造新技术、获取新知识、利用新知识,是深度学习型工业、农业的出现,实质就是知识经济的高级形态,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特征。第八、第九产业是典型的非线性组合,可以发生“聚变反应”。附加值随着产业层次升高而提升,一般规律是附加值V(n)=f(n),n是产业层级,比如第九产业>第八产业>第七产业>第六产业>第五产业>第四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简称产业附加值阶梯。


我们知道,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天生就能融合,可以简单相加,但要真正融合产生第六以上的产业,则需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精妙技术。在发展中,必须研究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 融合不是简单相加。首要的标准是市场竞争力,必须有利润。在高维产业中,许多产业的属性会发生变化,比如公益性或半公益性或盈利性或竞争性等的转化。需要强调的是,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中,决不能甩开农业,否则将不能产生新产业,因此解决农业现代化是首要的关键问题,这是基础和源头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 


“九产”理论下 都江堰可做大第四产


都江堰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可以建成成都的副中心,如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商业中心、消费中心等副中心。重塑空间布局和经济地理。根据九次产业理论,“西控”区域特别是都江堰应该大力发展第四次产业(N≧4)以上的新兴产业,努力提升附加值,建成产业、生态和政策创新示范区。可以设立“国际水文化论坛”和“大熊猫文化论坛”,加大特色小镇和世界文化生态旅游名城建设,大力发展高维特色农业和智慧旅游、康养产业、绿色科技。把解决农业智能化、人性化及产品安全问题、提升附加值放在重要位置。比如发展工厂农业、智能农业,利用生物技术,参照有机蔬菜的标准把关食品标准,进行数字化、量产化的分解,将分解后得到的数据指标输入智能化生产设备;用大数据全程监控,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这种全产业链的数字化使蔬菜可以不借助农民和工人就从田间来到市场和餐桌。再如,在九次产业理论中,生态环保可以属于公益,通过社会资本和资本市场的认可形成附加值,能更好地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同时,健康、养老、城管等也可以引入社会资本的概念,在高维产业中实现联动。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后强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