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名家专栏 /李后强

“天府学”要为“中国学”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发布:2025/10/20 11:21  作者:李后强  编辑:车文斌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李后强(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天府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今天的“天府学研究中心建设发展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工作推进会,还是贯彻落实世界中国学大会精神的学习会,更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一次使命的重申。作为天府学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我深感责任重大,也倍感使命光荣。虽然“名誉”二字在前,但我始终坚信,名誉不虚,责任不空。我愿以虚职行实干,以名誉践真为,与大家一道,推动天府学真正从地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图片1.jpg

当前,全球范围内“地方学”研究方兴未艾。从“南京学”到“北京学”,从“巴黎学”到“京都学”,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开始系统性地梳理自身的历史文脉、地理特征、经济结构与社会精神,构建具有地域标识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是文化自觉的体现,更是城市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战场。特别值得高度关注和重视的是“中国学”的兴起与发展。大家从媒体知道,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2025年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约500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会研讨,李书磊、陈吉宁出席并讲话。大会从学术层面贯通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深入交流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充分探讨中国道路的文明内涵、经验启示和世界意义,力图在更深层次、更广层面、更大程度上达成中国学发展的更多共识,持续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会上发布了《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会前于2025年9月26日举办了《中国学(中英文)》创刊号发布仪式,该期刊定位为大会会刊,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

世界中国学(World China Studies)源于传统汉学(Sinology),指全球学术界对中国系统性研究的统称,包括古典文献与现代议题。习近平主席2023年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指引。中国学(China Studies)是国外对中国研究的统称,统摄传统汉学与现代中国研究(Chinese Studies),涵盖历史、政治、文化等多领域。在中国学发展中形成了“李约瑟之问”“孔飞力之问”等核心命题,重要奖项包括1872年设立的儒莲奖与2010年设立的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天府学的提出与深化,正当其时,意义深远。

图片2.jpg

那么,研究天府学,其现实价值究竟何在?

首先,天府学是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真学问”。我们不是在书斋中自言自语,而是在回应时代之问、国家之需、人民之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科学城布局、公园城市示范区探索……这些重大战略的推进,迫切需要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天府学,正是立足四川盆地、聚焦成都平原、辐射西部腹地的综合性、区域性学问,是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讲清楚“天府之国”何以富庶、何以宜居、何以包容,更要回答新时代下“新天府”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等真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为中国学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其次,天府学是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交叉融合的“新范式”。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术研究受制于“牛顿思维”——追求线性、确定、可分割、可还原。这种思维在工业文明时代功不可没,但在面对复杂社会系统、生态问题、文化变迁时,已显局限。今天,我们必须勇于迈向“量子思维”——强调整体性、关联性、不确定性与跃迁可能性。在量子思维下,历史与未来不再割裂,文化与经济不再对立,个体与系统不再分离。研究天府学,就要以这种新思维为指引,打破文史哲与经管法、生态学与城市规划、数字技术与人文社科之间的壁垒,实现真正的学科交叉融合,催生原创性成果。

第三,天府学是育人才、出成果、攀高峰的“大平台”。我们的中心不仅要发表高水平论文、申报高级别课题,更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推动天府学院自身发展。我们要鼓励青年学者“深思多写敢讲”,敢于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声,敢于提出中国原创的区域研究理论。我们不仅要“中课题”,更要“解难题”——解决党和政府在治理中面临的紧迫问题。比如,超大城市治理如何精细化?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突破瓶颈?巴蜀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些都是天府学必须直面的“真问题”。

在此,我特别强调:我们的研究不能悬浮于空中,必须深入学生群体、深入基层社会。只有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青年,才能看透社会运行的本质,捕捉时代跳动的脉搏。我们要避免“数据主义”的陷阱——以为有了大数据就等于掌握了真相。真正的研究,需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统一,需要在田野中感知温度,在对话中理解人心。

作为研究中心,我们的目标绝不止于地方性知识的整理与保存,而是要敢于走向国际舞台。我们要主动与“巴黎学”“京都学”“伦敦学”等开展对话,在比较中彰显中国特色、天府气派。我们要用国际通行的学术语言,讲述中国地方发展的故事,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我们要有信心,让“天府学”成为世界理解中国区域文明与现代化路径的重要窗口。

当前,中心的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优化运行机制,凝聚团队合力,尽快编制“十五五”规划,把近期与远期目标确定好。我提出以下几点希望:

第一,强化问题意识,聚焦“真问题”。研究选题要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需求,避免“为发文章而研究”的倾向。每一个课题,都应有现实的落脚点。争取202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现零突破。现在就开始准备,在全院广泛动员,做大申报基数。中心实行末尾淘汰制,动态管理。

第二,推动学科交叉,构建“新团队”。打破院系壁垒,组建跨学科攻关小组。鼓励人文学者学习数据技术,理工科专家关注文化语境,形成协同创新的学术生态。建议成立四川省天府学研究会,整合校外研究力量。在重要学术期刊开设“天府学”专栏,发表相关论文。中心每个成员,力争每年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把在天府学研究方面有很深造诣的民间学者聘为特约研究员,纳入学术团队。

第三,注重成果转化,提升“影响力”。不仅要出学术成果,更要出政策建议、社会服务方案与文化传播产品。让研究成果真正“用得上、叫得响、传得开”。建议最近赴上海、南京分别学习“中国学”“南京学”的研究与发展经验,结成学术共同体。积极参加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有关学术活动。

第四,加强人才培养,打造“生力军”。为青年学者提供成长平台,积极争取硕士授权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青年创新基金,支持他们“走出去”访学、“请进来”交流。建议成立“天府学丛书”编委会,撰写出版《天府教育学》《天府文化学》《天府历史学》《天府旅游学》《天府河流学》等著作。

第五,拓展国际视野,搭建“大舞台”。积极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与海外高校建立联合研究机制,推动天府学研究成果外译出版。继续办好“天府论坛”,做到大小、内外、动静结合,发表天府学新观点与新发现,引领研究方向,助推中国学发展。

我虽为“名誉主任”,但不会以“名誉”自居。我愿与大家一道,做一名真正的“行动者”“思考者”“推动者”。在天府学研究方面,我们不做“小学生”,而要做“大学者”;不满足于“专家”,而要成长为“大家”“名家”。唯有如此,天府学才能真正立得住、走得远、叫得响。我们要以“量子思维”重新定义区域研究的可能性,以“深思多写敢讲”的勇气攀登学术高峰,以“虚职实干、名誉真干”的担当,共同书写天府学的崭新篇章!

(李后强2025年10月15日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天府学研究中心建设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上一篇:四川为什么安逸?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条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