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3期

【县域金融】反洗钱视角下 金融机构大额现金管理探讨

发布:2025/03/07 10:29  作者:胡雯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3月  阅读量:

[摘要]  随着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正式施行,进一步提升现金业务的洗钱风险防控刻不容缓。要以数据治理为抓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洗钱风险管理模式;以科技赋能为驱动,深化金融科技在反洗钱领域的运用实践;以金融为民为理念,全面做好大额现金管理宣传教育工作。

[关键词]  反洗钱;金融机构;风险防控

[作者单位]  六枝特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下称《反洗钱法(2024修订)》〕,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反洗钱法(2024修订)》明确了反洗钱定义、完善反洗钱义务规定、完善法律责任等内容,对金融机构防控洗钱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现金交易最容易让犯罪行为得逞,金融机构应规范现金管理的具体流程,完善反洗钱监管制度,以‌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大额现金业务洗钱模式分析

洗钱活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资金放置、离析和资金归集。在资金放置阶段,由于现金缺乏个人特殊标记并且无法追踪交易痕迹,使得犯罪分子倾向于通过大额现金交易进行洗钱活动。从过去大量洗钱案例来看,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利用他人代持现金洗钱。这种模式犯罪嫌疑人通常由他人直接代持现金,通过大量现金交易来隐藏非法资金的来源。例如购买贵重商品、房产等,交易往往游离于银行外。如内蒙古某市原副市长许某林贪腐案中,许某林捞钱,他的亲姐姐帮忙转钱。法院认为许某坤作为许某林的姐姐,明知其属于国家工作人员,还通过虚构交易,代为保管现金并将资金汇往境外,协助许某林转移巨额财物,其行为构成洗钱罪。

二是不计成本跨行取现、异地取现。这种模式往往由异地人员预约大额取现,通过现金的物理位移人为割裂资金流转信息。如安徽合肥汪氏家族清洗操纵证券市场违法所得案中,汪某益、汪某华等在转移非法资金过程中使用的银行卡账户涉及多家银行,开卡地包括合肥、安庆、广州、厦门、深圳、北京等地。涉案资金在同一或不同银行机构之间的不同存款人的账户进行流转,同时发生多笔百万元以上的异地大额现金存取交易,直接采取“人携钱走”的方式转移资金。

三是利用“通存通兑”业务洗钱。这一模式的特点是现金在单一账户、多物理网点进行流转,由于“通存通兑”业务发生网点之间存在信息壁垒,提升了资金交易的监测难度。如湖南怀化周某萍洗钱案中,周某萍组织有关人员大量通过“通存通兑”业务清洗转移资金1200余万元。

 

现金业务潜在的洗钱风险分析

与现金关联程度是考量业务风险的一个关键风险子项,通常来说,现金作为不记名的常用资金凭证,是当前洗钱手法中切断上游犯罪所得、藏匿证据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以现金形式进行的交易,模糊并切断资金来源和去向的流动轨迹,也使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难以深入连贯追踪大额和可疑资金交易,存在较高的洗钱风险。

一是大额现金交易难以追踪。犯罪分子可通过拆分现金交易金额,使其低于报告标准,以此来逃避金融机构的监测。例如,将大额非法资金拆分成多笔小额现金存款或取款,混入正常的现金业务流中。

二是现金交易的匿名性。现金与电子支付等方式不同,没有明确的交易轨迹和账户关联信息。犯罪分子利用现金交易无需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特点,能够较为容易地掩盖资金的来源和去向。

三是利用现金密集型行业。如一些小型零售店铺、餐馆等现金密集型行业,通过虚构交易,将非法资金混入日常经营的现金收入中,再以看似合法的方式申报纳税后取出,使其合法化。

 

大额现金业务

洗钱风险管理难点

一是法律法规支撑体系亟须完善。目前,现金管理主要依据的是国务院1988年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其配套的《实施细则》,其中某些规定不适应现实情况。从制度上看,缺乏核实大额现金来源和用途信息的支撑体系,致使大额交易报告形成断链,总体有效性不足。

二是信息系统和数据支持存在缺陷。调研发现,各机构信息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整合度较低、底层数据管理相对滞后现象。实践中,金融机构通过系统自动抓取报送大额交易,通过客户身份识别、留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开展交易监测分析,发现并报送可疑交易报告;因此在客户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大额交易报告可追溯性不足。

三是大额现金来源和去向真实性无法保证。在调查核实大额现金交易背景、资金来源、用途和去向方面,主要依赖于客户自述。而社会公众对大额现金管理认知不足,常有客户坚持自己的钱自己做主的思想,不愿意向银行透露真实情况。在工作人员调查了解相关信息时,客户抵触情绪较大,常以投诉、媒体曝光等手段作为威胁,导致银行工作人员尽职调查陷入两难境地。由于缺乏有效的核实途径,仅通过问询客户,大额现金来源和去向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

对策建议

以数据治理为“抓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洗钱风险管理模式。大额交易报告工作质量受限于金融机构的数据质量。从反洗钱的视角来看,金融机构在常规运营中累积了大量多样化的数据,具有广泛的来源和多种类型。这些数据主要围绕“客户+交易”的信息,通过全面实施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及配套客户信息维护系统建设,实现客户信息统一标准、统一采集、统一管控,通过构建包含客户身份、产品、交易、风险和征信等内外部数据池,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扩展风险信息的获取维度并描绘出客户的风险画像,采用智能决策、多维度关系图谱以及异常交易关联追踪等方法识别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提升监测分析的有效性,减少人力成本,才能有效地将反洗钱数据治理的成果进行转化和应用。

以科技赋能为“驱动”,深化金融科技在反洗钱领域的运用实践。一是金融机构应正视分析机制不健全、监测模型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不断优化大额和可疑交易监测与报送作业流程、强化大额和可疑交易甄别质量管理、深化监测分析成果运用等多措并举,全面加强大额现金监测分析与管理工作。二是搭建冠字号采集与核心系统之间的联动平台,推动现金冠字号数据在反洗钱调查、统计等业务的运用管理,通过分析冠字号数据内现金纸币包含的存取银行账号、存取款时间和银行机构等信息,运用大数据手段分析还原冠字号数据中现金存取款人之间的逻辑关系,或可将利用现金业务洗钱切断的线索进行重新定位链接。

以金融为民为“理念”,全面做好大额现金管理宣教教育工作。监管机构应指导金融机构加强与地方新闻媒体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针对公众和媒体的疑问,提供及时、准确的解答。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现代传播媒介,借助教育性文章与短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普及现金管理的法规和要求,积极营造正面的舆论环境。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