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3期

【县域金融】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消费升级研究

发布:2025/03/07 10:28  作者:何启贤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3月  阅读量:

[摘要]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正成为推动消费升级的新引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数据赋能、场景融合、服务下沉等路径,精准识别消费需求,构建立体消费生态,培育消费新动能。数据分析可以精准刻画消费者画像,洞察细分市场的消费偏好,赋能金融机构和商家匹配消费需求。跨界合作打通“人货场”消费链条,线上线下场景融合延展了消费时空半径,重塑了社会化消费联结。便捷获取的普惠化服务提升了消费可及性,新技术手段创新了消费体验,成熟理性的消费群体加速崛起。健全的数据治理体系、深化的产业协同融合、下沉的金融基础设施、有力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是数字普惠金融更好赋能消费升级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  数字金融;普惠金融;消费升级;数据赋能

[作者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并写入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五篇大文章”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普惠金融,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数字化技术催生的数字普惠金融则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势,正成为促进消费升级、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力量。当前,居民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但消费能力有待提高,城乡区域消费差距较大,消费环境有待优化,亟需拓宽消费新动能。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数字技术促进金融服务的下沉与普惠,与消费场景、模式、主体深度融合,精准匹配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打破时空限制,引发全链条变革,成为重塑消费认知、升级消费体验、激发消费潜力的新引擎。在新发展阶段,加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丰富消费内容、挖掘消费潜力、改善消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与特征

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数字普惠金融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实现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可负担性、便捷性和安全性为目标,面向社会各阶层提供均等、有效、全面的金融服务的新型金融业态。它是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代表了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体现了普惠理念、共享理念的新思维,开创了金融服务的新模式。

数字普惠金融的特征。一是技术驱动性。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服务模式的创新变革。二是普惠导向性。通过降低金融服务门槛,破除时空限制,数字普惠金融让更多的人群享受到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三是精准匹配性。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数字普惠金融可精准画像客群,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四是协同生态性。数字普惠金融联结银行、保险、支付、电商等多个场景,打造开放共享、协同高效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数字普惠金融与消费升级的理论分析

消费金融理论。消费金融理论强调金融在刺激消费需求、引导消费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了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有利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加快形成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

金融科技理论。金融科技理论聚焦于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及其带来的变革。数字普惠金融充分运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推动了传统金融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消费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金融包容理论。金融包容理论倡导人人共享现代金融服务,强调金融的普惠性、可得性。数字普惠金融有效延伸了金融服务的触达半径,让更多的弱势群体、欠发达地区能够获得金融支持,为其参与消费升级创造了条件。

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当低层次需求基本满足后,人们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数字普惠金融在满足人们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引导消费观念的升级,激发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分析

数据赋能精准营销,洞察升级消费需求。数字普惠金融在服务过程中沉淀了海量的用户消费行为数据。这些数据经过清洗、挖掘和建模后,可以多维度刻画消费者画像,洞察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偏好与痛点。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利用数据分析结果赋能金融机构和商家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优化,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同时,平台又将数据分析价值反哺到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升级中,不断迭代出更加匹配用户需求的消费金融产品,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大数据重塑了消费者洞察的方式,为各行业量身打造产品和营销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撑,为消费升级注入新的动力源泉。

跨界融合消费场景,构建立体消费生态。数字普惠金融的一大创新在于将金融服务嵌入消费场景,通过与零售、电商、物流、娱乐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打通“人货场”全链条,构建一站式、立体化的消费生态闭环。譬如,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将消费分期、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引入电商平台,突破了传统电商的现金支付局限,延展了消费的时间和空间半径。又如,平台融合社交、直播等新型导流方式与场景金融服务,为消费者塑造了沉浸式、互动式的购物新体验。数字普惠金融依托自身数据联通优势,为商圈、景区等线下消费聚集区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盘活区域内消费资源,提振消费信心。随着线上线下场景、金融生活场景的加速融合渗透,数字普惠金融正在重构社会化的消费联结,促进形成全时空覆盖、多业态协同的立体消费生态,为居民消费持续升级拓宽了广阔的空间。

普惠便捷获取服务,提质培育消费主力。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下沉金融服务触达半径、优化服务流程,破除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时空限制,让城乡居民都能低门槛、便捷地获取消费信贷、理财等服务,显著提升了消费的可及性和普惠性。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凭借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技术,持续创新智能化、个性化的消费者交互方式,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社交化的消费场景体验,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品质化的需求。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纵深发展,传统的被动式、单一化消费正在让位于主动探索型、高品质感知型消费,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消费群体正在崛起,逐渐成长为拉动消费升级的生力军。数字普惠金融在提升消费便利性和体验度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出更加成熟、理性的高质量消费群体,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消费升级的对策建议

健全数据治理体系,激活数字普惠消费新动能。健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数据治理体系,是激活数字时代消费新动能的关键举措。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明晰数据产权归属,建立全流程的数据安全治理机制,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到使用等各环节予以规范,严防数据滥用和泄露,筑牢消费领域的数据安全防线,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进政企、跨区域、跨行业的数据共享机制,打破数据壁垒,促进数据要素在各类主体、各行业、各环节间高效流通,以数据联通带动产业协同、场景融合,催生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健全的数据治理体系可以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为消费生态各参与方赋能。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政府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和遏制消费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安全、公平的消费环境。另一方面,数据资源的有序开放和规范流通,可以让更多中小商家、创业者分享数字红利,为其提供用户洞察、精准营销、产品优化等数据服务,带动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市场准入,激发消费新活力。同时,要培育发展第三方数据平台,规范数据交易流通,盘活社会数据资源。在数据共享共用中,应注重保护消费者隐私,杜绝过度采集、非法买卖等行为,在尊重消费者意愿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价值的双赢发掘。健全数据治理体系是数字普惠金融更好赋能消费升级的重要基础。要立足消费领域,推进数据有序共享开放,筑牢数据安全底线,以数据驱动产业协同、模式创新、市场多元化竞争,将有力激活数字时代的普惠消费新动能,助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深化普惠金融与垂直行业融合,拓展消费场景新边界。传统金融服务多聚焦于支付、信贷等单一环节,数字普惠金融则要进一步延伸服务场景和行业广度,从金融赋能向产业赋能延伸,嵌入产业链各环节,为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注入金融“活水”。通过产融协同创新、变革传统业态、盘活存量资源、挖掘增量市场,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同时,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数据和技术优势,为各行业提供场景化、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精准匹配垂直领域的需求痛点,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构建竞争力强、生态健康的消费产业体系。

具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可探索与零售、物流、制造、文旅、医养等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在零售领域,数字普惠金融可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为小微商家、个体工商户提供数字化经营管理工具,优化供应链金融、库存管理等服务,提升经营效率;在物流行业,可创新发展仓单质押、货权融资等产品,盘活物流企业动产资源,破解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难题;在制造行业,可发挥产业链整合优势,引导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构建供应链生态,提升产能与需求的匹配度;在文旅产业,可创新“旅游+消费”金融模式,带动景区数字化转型,丰富旅游消费体验;在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可强化与政府、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医疗分期、长期护理保险等普惠型产品,破解看病难、养老难等消费痛点,更好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

数字普惠金融要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探索与各行各业的跨界整合,打通产业链、创新价值链、拓宽消费场景,促进金融与科技、产业的协调互动,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金融基础设施下沉,打通普惠消费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等消费服务相对薄弱的区域延伸和渗透,打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是数字普惠金融更好满足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关键举措。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源投入,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布局,升级完善金融服务系统,丰富服务渠道,优化业务流程,创新金融产品,提升偏远地区、城乡接合部居民获得优质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同时,发挥数字技术优势,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因地制宜开发个性化、场景化的普惠金融产品,精准匹配当地居民的消费金融需求,拓宽农村和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务覆盖面,让数字普惠金融红利惠及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数字普惠金融下沉可借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偏远地区和特殊人群的金融服务模式。如运用卫星通信、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开发面向农村地区的移动金融服务平台,简化业务办理流程,降低服务门槛,让偏远山区的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便捷获取消费信贷、移动支付等服务。又如,针对老年群体的需求特点,可在智能终端、服务平台中嵌入语音导航、大字显示等适老化功能,并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提升老年人运用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易用性和友好性。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数字化转型,搭建农村电商、产销对接、乡村旅游等消费服务平台,创新供应链金融、农户信用贷等普惠金融产品,带动农村消费提质扩容。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的深度融合,将消费信贷、普惠保险等嵌入到助学、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场景中,形成多层次消费金融服务网络,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夯实消费升级的坚实基础。

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心放心消费环境。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消费环境。应进一步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消费升级保驾护航。一方面,要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体系,细化落实金融机构责任,完善销售适当性管理,规范金融营销宣传和格式合同,切实维护消费者八项基本权利。加大对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的整治力度,从严查处各类误导性宣传、强制搭售、违规收费等行为,为消费者撑起合法权益保护的防护伞;另一方面,要拓宽消费者维权渠道,完善纠纷调解、诉讼、惩戒等事后救济机制,强化社会监督,让违法失信行为无处遁形。营造知信、懂信、用信的诚信消费环境,推进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和运用,让诚实守信者受益、失信行为者付出代价,激励引导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弘扬诚信价值理念,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同时,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创新宣教方式,加大对青少年、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教育引导力度,提高消费者金融知识获得感。引导消费者树立文明、健康、绿色的消费观念,倡导理性消费,抵制各种非理性消费行为,自觉远离校园贷、现金贷等非法金融活动,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手段,为金融消费者量身定制金融教育内容,实现精准普惠,切实增强消费者的获得感。鼓励行业组织、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推动金融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让诚实守信、合理消费蔚然成风,共同推动数字普惠金融行稳致远。营造安全、诚信、文明的消费环境是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消费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创新方式方法,多措并举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在全社会积极培育成熟理性的金融消费文化,将诚信消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建风清气正的消费生态,为数字普惠金融行稳致远夯实基础。

数字普惠金融正在成为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展望未来,随着数字普惠金融与消费市场的深度融合,将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成为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引擎。在数字赋能下,中国居民消费也将不断迈向更加多元、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