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1期

【专家智库】从当涂大公圩看江南圩田“六生”发展

发布:2024/01/05 15:11  作者: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陈麦池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1月刊  阅读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并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充分显示出当前乡村产业、文化、生态振兴的重要性。当前,地处长三角的安徽省马鞍山市正高标准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地,开创出长江生态保护的“马鞍山路径”。201911月,四度蝉联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的马鞍山市当涂县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位列榜单第一位。

 

“圩田岁岁镇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南宋·杨万里《过广济圩三首》)中国著名古圩当涂县(古太平州)大公圩是“水—田—人”田湖林草相融的次生湿地,更是“治水、营田、聚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工程和农业遗产,亟待进行保护性开发。以大公圩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河湖、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乡镇的“六生”试点及其推广,精准推进马鞍山市“生态福地”示范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样板和生态型农业乡镇乡村振兴建设样板,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江南水乡的圩田史

 

圩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江南地区的圩田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太湖流域苏南的塘浦圩田和三国东吴皖江军垦的大官圩(大公圩),到唐末五代形成了“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吴郡图经续记》)的塘浦圩田体系(太湖流域)。在“上自池阳,下至当涂”的皖江圩田,当涂县大公圩被誉为“江南第一圩”,现有30余万亩圩田,在长江下游圩田开发史上具有较高的典型性。

 

江南圩田承载了江南水乡的传统农业景观与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审美中乡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绝佳结晶。20232月,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古镇发展大会暨2023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会在苏州黎里古镇召开。作为江南古镇历史文化传统的特殊见证、水乡建筑景观的典型范例、人与自然互动的杰出代表,2006年首次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江南15座水乡古镇正在谋求联合申遗,主要包括苏州周庄、甪直、同里、沙溪、锦溪、震泽、黎里及无锡惠山、嘉兴乌镇、西塘、上海浦东新区新场等古镇。将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置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去看,江南古镇见证了源远流长的水乡文化,蕴涵了历史、艺术、建筑、生态等多重价值,是鲜明彰显“江南味、国际范、水乡韵、田园风”长三角文旅的靓丽名片和金字招牌。

 

荷兰比姆斯特圩田、江苏省兴化垛田、浙江省太湖溇港等圩田遗产均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忆江南》)风景如画的江南,河湖交错,小桥流水,小城古镇,桨声流水,田园村舍,如诗如画。20097月,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录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4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评定“兴化垛田”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10月,江苏省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611月,浙江湖州太湖溇港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227月,太湖溇港水利风景区入选“水美中国”首届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太湖溇港古代水利工程,是两千年来太湖流域圩田史和治水史的历史见证,变涂泥为沃土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也是自然江南与人文江南的演变进程。

 

当涂大公圩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代诗宗杨万里巡察“江东水乡”时,描述道“上通建德下当涂,千里江湖缭一圩”“年年二月桃花水,如律流皈石臼湖”(《圩丁词十解》),游广济圩赋诗曰:“圩田岁岁镇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过广济圩三首》)大公圩现有圩田耕地约31.2万亩,堤长78千米,在长江下游圩田开发史上具有较大的典型性;圩田联并技术先进,是江南社会治水史上的宝贵遗产,迄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生产和生态功能。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董卫教授认为,大公圩是当时朝廷组织圩田增修的“国家工程”,其形成之久、范围之大、生态之美,为国内圩田绝无仅有。

 

然而,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冲击,当今大公圩圩田面积锐减,圩区的生态环境、湿地景观、乡村肌理等遭受严重威胁,圩田景观的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正在逐渐消失。因此,以史为镜,必须科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平衡,如退垦还湖、疏浚江道、平垸行洪等,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维系统的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是大公圩圩田保护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大公圩东北部的大陇镇地处运粮河、姑溪河、石臼湖交汇处,生态环境优越,地理区位重要。大陇镇现为大公圩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大公圩水利分局驻地。近年来,大陇镇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打造生态宜居福地为目标,围绕“绿”字做文章,生态成果显著。鱼虾蟹鳖、精品葡萄、优质粮油、水生蔬菜、土特家禽等农副产品保持原生态。借助“大陇葡萄”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开发葡萄酒和葡萄饮料,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已连续举办七届葡萄节。同时大力建设了韩村、塘桥村、南柘村、龙潭村等各具产业特色、圩田景色优美的美丽乡村精品村,以及十潭连珠、广义圩水系、北圩夹湖等圩区景观带,建设生态型农业乡镇。因此,大陇镇作为“生态福地”升级版开展大公圩“六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基础良好。

 

大公圩“六生”试点对策建议

 

组织论证实施大公圩“六生”试点工作,制定《大公圩生态福地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242025年)》和建设年度工作方案。针对大陇镇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现存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论证实施大公圩“六生”试点工作。按照实施方案和建设年度工作方案,落实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大公圩“六生”试点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各项任务落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筹资渠道,为“六生”试点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深入开展舆论宣传,提高干部和公众对“六生”试点建设的了解程度和参与意识,确保试点工作具有坚实的干部基础和群众基础。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编制大公圩“六生”试点工作的评价报告和建设规划。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组建专门机构,高位推动,委托高水平团队编制实施方案,重点企业、社会公众充分参与,为推动试点工作提供组织保证。深入开展大公圩生态建设的调查研究,逐步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通过实地勘察、召开座谈会、宣传政策、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编制大公圩“六生”试点工作评价报告,从试点管理、试点程序、试点内容、试点实施和试点绩效等方面开展试点机制建设的评价。要建立强有力的试点工作机制,重点是要建立试点建设的协调推进机制、决策咨询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赴省内外对标乡镇实地考察调研,组织开展试点论证会、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组织编制大公圩“六生”试点工作的建设规划,包括试点建设的核心内容、推进模式、指标体系、主要考核评估节点,制定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协作推进机制,配套政策、监督考核。

 

多措并举补短板,内外兼修谋长远,创特色模式,做示范样板,交试点答卷。多措并举补短板,打造“唯美大公圩,绿水醉福地”,建设集生态农业、创意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美丽经济、田园生态、乡愁人文”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内外兼修谋长远,注重动员各方力量,充分调动试点各方面积极性,把各类政策资源协调联动起来,形成有效统筹工作合力,并探索建立市县财政拨款、银行信贷、公司农户相结合的长效融资机制。创特色模式、做示范样板,在考核评估基础上,及时总结“六生”试点的发展经验,提出和推广“可借鉴、可复制、可学习”的示范成果,树立生态型农业乡镇乡村振兴建设标杆。逐步完善试点方案,边实践、边总结,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生态修复保护、生态空间管控和生态补偿方案的制度体系、技术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尽早形成阶段性成果。对标兴化垛田,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和地市,推动皖江圩田农业遗产申报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文化遗产。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基于文旅融合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路径研究”(AHSKY2022D102)、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江南圩田‘生态+农文旅养’融合发展调查研究——以当涂大公圩为例”(S202310360351)]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