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3年第10期

【调查研究】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2023/10/07 12:08  作者:项学明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3年第10期  阅读量:

[摘要]  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抓手促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及农业强国战略不断深入的重要路径之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意义包括有助于打造县域产业竞争力、提高县域知名度、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及其他农产品品牌培育等。但同时,我国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品类同质化严重、资金获取较难、人才及技术实力偏弱等困境。对此,建议通过实行“差异+协同”的发展对策、进一步为涉农主体融资赋能、加大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引导等方式加以解决。

[关键词]  县域经济;特色农业;农产品品牌

[作者单位]  四川省国有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我国幅员广大,拥有大量的县级行政区,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1864个县(含县级市、自治县、旗和自治旗),面积约为8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88%。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大量的县级行政区均为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县,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依托大量的农业县来实现的。然而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尤其是广大农业县的发展质量及成效仍需进一步提升。因此,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及农业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抓手促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路径之一。

 

我国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GDP方面来看,2020年我国县级行政区GDP总量约为39.12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38.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近76%。从人口总量方面来看,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县域地区户籍人口总量为8.88亿人,常住人口总量为7.45亿人,分别占我国人口总量的62.93%、52.80%。从发展均衡性方面来看,2020年我国“百强县”的分布中,东部地区占67个,其中江苏25个、浙江18个。而38个“千亿县”中,东部地区占31个,其中江苏16个,浙江9个。从特色农业产业方面来看,截至2020年底,我国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已达3090个,其中数量较多的地区均为四川、贵州、陕西等农业大省。

 

特色农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有助于打造县域产业竞争力。发展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实质上是对县域特色农业资源的商业化、产业化的开发利用。随着县域特色农业产业打造的不断成熟及深入,所形成的相关农产品的吸引力及品牌效应也会持续显著。一方面能够吸引或创造越来越多的市场需求,并促进相关市场占有率及产业收益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链规模效应的形成。即围绕特色农业产业所形成的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将有力促进县域差异化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及深化。

 

有助于提高县域知名度。随着县域特色农业产业打造的持续深入及相关品牌效应的不断提升,对产业所在县域知名度的提升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随着县域知名度的提高,对其他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带动作用,其中较为直接的即如文旅食宿行业等,当然这其中也需要政府部门的科学引导与积极作为。同时,县域知名度的提高也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一方面能够促进特色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其他产业或地方基础设施的发展,从整体上提升当地综合实力。

 

有助于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在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及相关一二三产业得到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对于县域经济的一个最直接影响即是有助于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具体来看,一是随着特色农业相关产业规模的扩大及相关主体经营效益的提升,能够切实推动各类税费缴纳数量的增加,从而直接增加县域财政收入。二是随着特色农业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地方就业,并拉动当地如房地产、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从而间接增加县域财政收入。

 

有助于其他农产品品牌培育。从实际来看,县域农业产业并不单一,往往由多种农产品所构成。当成功打造出一个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并形成较强的品牌效应时,会形成对该县一定的品牌认知,在此基础上则有助于打造其他县域特色农业产业。一是可将单一品类的品牌效应扩展到其他也具备一定资源优势的农产品品类上,形成新的特色农业产业。二是可将单一品类的品牌效应扩展到某一大类,并形成该大类的品牌效应。如当在某种特色水果上形成品牌效应时,可以逐渐扩展到其他水果领域,形成县域特色水果品牌。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发展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我国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目前来看,特色农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着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支撑不足、农产品品质不高、生产效率较低等方面的困境,亟需破解。

 

品类同质化严重。如前文所述,我国幅员辽阔,多数县域往往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自然环境,因此会导致很多县域的农产品品类基本相同,即品类同质化严重。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导致多个县均以一种农产品作为本地特色农业产业进行打造,其影响即是在该品类上无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产业品牌,消费群体对于同一农产品品类面临着多个产业品牌,很难形成显著的品牌认知度及忠诚度,极大影响了品牌黏性的提升。此外,当多个县均围绕一种农产品打造特色农业产业时,理论上也会导致各种恶性竞争的出现。

 

发展资金不足。特色农业产业的打造及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农户(生产主体)而言,需要一定的资金购置种子、化肥等农资,并且在遭遇自然灾害时能够保证生产的持续性;对于相关企业而言,需要大量资金以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目标,且充足资金同样有助于抵抗经营风险。而目前在农业领域,融资难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领域相关主体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缺乏商业银行所认同或接受的抵押标的,同时我国涉农担保相关措施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尚无法完全满足涉农主体的融资需求。

 

人才及技术能力弱。在农业与技术结合不断深入的今天,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更是需要较强的人才及技术投入。如特色农业的育种、培植、生产,以及产业化运营、市场营销、品牌打造等,都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及相应的技术支撑。但目前实际情况是,除了个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以外,绝大部分县域对于人才的吸引力都相对较弱,尤其是涉农领域,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更为突出。人才的缺乏进一步导致特色农业产业研发的不足,进而对特色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而产业发展重在特色。特色产业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内涵、产品市场优势等,能够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因此,发展县域特色农业,必须立足县情,发挥优势,走生态化、高端化、规模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差异+协同”发展。一是县域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主动寻找较其他地区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县域特色农业品类,并加以科学的鼓励、引导及支持,争取发展为本县的特色农业产业。二是对于已在某种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方面取得一定发展成效的县域,可以与其他合适的县域围绕产业链形成产业联动,如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其他县域承担一定的后期加工、物流储运等功能。三是对于在某种农产品生产方面同时具有优势自然资源的多个县域,可联合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此时可以选择一个相对宏观的地域作为产业品牌的地域承载,如“川西”“陕南”等。

 

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一是县域政府部门应牵头与各商业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进行积极沟通协商,并通过政府信用背书,向商业银行等争取更多更优惠的信贷支持。二是省或地市级政府部门应鼓励本级商业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加强对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的支持,并组织各方共同探索制定符合目标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特点的差异化信贷产品。三是各级政府部门应继续积极推动国有涉农担保机构的发展及相关功能的进一步深化,通过为相关涉农主体提供强有力的担保,切实缓解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困难。

 

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一是通过县域政府部门与地方(包括省、市级)相关专业院校开展战略合作,通过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或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实行“订单制”的人才培养并提供较为固定的就业渠道。二是通过设立专门的津补贴、研发经费支持、科研成果奖励,或在住房、教育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切实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及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