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3年第12期

【调查研究】康县生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实践与思考

发布:2023/12/05 15:40  作者:崔自明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3年12月  阅读量:

[摘要]  文化旅游产业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产物,由于附加值高、发展可持续,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增长速度远高于整体国民经济增速,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引领着全球未来经济的发展。甘肃省康县生态文旅资源得天独厚,要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提档升级美丽乡村,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推动生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努力把康县建设成为集生态田园观光、农事创意体验、康体养生保健、高端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甘肃乃至西部原生态全域乡村旅游最佳集散地和目的地,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赢,走出一条生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富民强县之路。

[关键词]  美丽乡村;生态旅游;文旅融合;“强县域”行动

[作者单位]  中共康县县委党校

 

康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全县总面积2958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350个村,常住人口16.2万。东临陕西省略阳县,南接陕西省宁强县,毗邻四川,西与武都区毗连,北隔西汉水与成县相望。境内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被誉为“天然氧吧、养生天堂”和“陇上西双版纳”,是西部原生态旅游胜地和全国天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最好的县域之一,具有发展生态文旅康养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康县生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成效

 

近年来,康县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全域环境绿美净、全域电子商务、全域旅游景区“四个全域工程”,立足资源禀赋,依托生态优势,做足山水文章,建设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大景区,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感受型、生态农庄体验型、特色农业观光型、环保工业展示型、景区休闲养生型五大乡村旅游品牌,做精做美乡村旅游大文章,实现了从建设美丽乡村、管理经营美丽乡村到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形成了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模式”,推动全县生态文旅康养产业蓬勃发展。

 

目前,全县350个村已全部建成了美丽乡村, 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1个。升级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示范村70个,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17户,乡村宾馆12家。构建起了一线贯通(三百里生态旅游文化风情线)、中心支撑(县城及康中田园村落)、两翼引领(阳坝、花桥)、三带延伸(康北、康中、康南)、全域布点(美丽乡村)的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南有阳坝、北有花桥、中有王坝何家庄和白云山森林公园、整县由美丽乡村串点成线的生态旅游大景区已初具规模,220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3个村被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先后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康养文旅度假县”“美丽乡村旅游名县”“中国最美县域”“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称号。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从2012年的2.9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73亿元。今年“五一”假期,各景区“文化+旅游”结合、“康养+旅游”吸引八方来客。全县接待游客24.648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51.12%;旅游总收入1.1171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42.35%

 

发展全域生态文旅康养需补足的短板

 

康县生态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带动村民致富成效明显,但受地理条件、县级财力等因素影响,在规模化、特色化、多元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设施不够完备,缺乏游客体验娱乐项目,参与性不强,致使游客进来后玩得短、留不住,经济效益不明显。二是交通不便,距高铁站、火车站、飞机场路程远,县内过境高速里程短,造成旅长游短、旅慢游快。三是受季节、时空因素制约明显。四是文化内涵不丰富,对民俗文化、乡土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挖掘不深入,地域特色不突出,文化效应和口碑效应不理想,缺乏文化底蕴。五是运营模式不成熟,景观分布零散,各节点互不衔接,规模式、连片式运营模式还未形成。六是服务管理不规范,管理人员多由村干部或当地农民兼任,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一些景点缺少特色小吃、本地特产、精品购物等配套服务功能。七是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品牌效应不明显。

 

生态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加快推进山水自然美、乡村整体美、产业品质美、城镇精致美、社会真善美的“五美康县”建设,实施“强县域”行动,全面推动生态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赢。

 

抢抓“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机遇,实现乡村旅游向康养旅游提升。实行“美丽乡村+旅游+康养”,着力打造一流旅游产品体系、旅游配套设施、旅游服务品牌,促进旅游业态向康养拓展升级。以“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永久性会址为中心,沿青龙山、长坝、草川坝“一山两坝”为依托,充分利用独特而丰富的山水林田资源,科学布局各类项目,建成多节点散点式的生态休闲运动度假旅游区。升级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深化水资源利用,做大景区体量,把青龙山的“山”和阳坝的“水”打造成康县康养旅游的名片。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阳平关至陇南至九寨沟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建设S44康略高速项目进度,力争2024年内实现通车;开工建设康县至阳坝一级公路;争取康县—阳坝—宁强高速公路项目。打通阳坝景区和陕西、四川的高速通道,进一步解决旅长游短、旅慢游快的问题。

 

完善旅游功能要素,开辟精品旅游线路。对康阳、康略、康望路等旅游线路的景点进行改造提升,把旅游景点、美丽乡村串联成线,精心设计康中田园观光游、康北历史文化游、康南生态风情游等多样化乡旅产品,将分散的旅游景点整合升级,连点成片、连片成面,形成全县都是旅游景点的全域旅游景区。打造百公里花海长廊,细作春季“花”文章,创新农家乐山野菜菜品,抓住游客的味蕾,加快长坝龙王山滑雪场建设项目尽快落地推进,弥补乡村旅游的季节性劣势,形成四季都有旅游项目的新发展格局。在龙王山、东岳山、对对山、白云山、牛头山以及窑坪河、大堡河、燕子河、店子河等流域实施森林康养、温泉康养、避暑康养、运动康养、激情漂流、农事体验、田园观光项目,促进传统业态和新业态融合。努力建成一批产业明晰、特色突出、辐射力强的特色旅游度假村,如山根梦谷、五福临门、燕河湾等。使康县既有信步徜徉的景观游览,又有休养游憩的短期度假,更有慢享疗养的康养旅居。

 

深挖地方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挖掘以窑坪、大堡、长坝、望关为主线的康县茶马古道文化,积极申报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项目,建设茶马古道文化博物馆;开发茶马古道文化旅游项目,对重要的驿站、集市进行复原重建,打造观光节点;制作现代大型文化舞台剧,还原茶马贩通番史诗;挖掘红军长征在康县的革命英雄事迹,建设红军长征纪念场馆,推出重走长征路的红色旅游体验项目;大力推广地域民俗文化,做好阳坝及康南男嫁女娶婚俗文化发掘,推出民俗体验活动,结合美丽乡村游,增强游客参与度,丰富游客旅行体验。通过多元文化发掘推广,持续做精做亮乡旅文化品牌,在景点打造和美丽乡村建设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保护农村文化根脉,留住乡音乡愁。

 

实施资源整合配套经营,形成大旅游发展思路。围绕旅游聚活力,一要整合旅游资源,将分散的景区和节点进行有效整合、统筹经营,真正实现全域大景区,推出“一日游”“多日游”等精品路线产品。二要做强以康养旅游为牵引的现代服务业,围绕游、购、娱、吃、住、行创建“一站式”乡旅服务,满足游客网络预订、购物、娱乐、体验分享、交流互动的消费需求,增强全县乡村旅游综合竞争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实现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的转变。根据旅客消费需求,立足已经形成规模的核桃、茶叶、蚕桑、花椒、黑木耳、天麻、中药材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积极研发加工本地土特产品,做出游客携带方便、适宜网购的旅游产品;大力开发生态养生、美食养生、运动养生、农家养生、茶疗养生、绿色养生、户外自驾、森林探险、溪水漂流等旅游产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特色旅游商品,实现生态惠民和旅游富民的统一。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以“康养旅居·最康县”为品牌扩大对外推介营销,搭载专用网络平台,通过制作专题片、宣传手册,利用网络、电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加快智慧旅游网络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与陕西、四川等省景区在旅游客源推送、线路联动等方面合作。吸引更多游客来康县旅居康养,让更多的人了解康县、走进康县。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