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2期

【调查研究】银龄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意义与策略

发布:2024/02/06 09:17  作者:钟鑫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2月刊  阅读量:

[摘要]  银龄人才对党和国家有浓厚的感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召唤下,乡村振兴呼唤一支怀乡情、有知识的银龄人才队伍,而银龄人才需要一个宜生活、有价值的再就业环境,二者在共同发展道路上相得益彰。基于此,尝试提出在友善和谐的氛围中认可和推崇银龄人才价值、用合理的资源和健全的机制实现高效助力、用优质完善的社会服务扫除银龄人才后顾之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银龄人才;乡村振兴;价值实现;同频共振

[基金项目]  贵州省创新工程(CXQN2313)“贵州省人才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单位]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

 

“银龄行动”实施20周年之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农业农村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引导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等回乡定居,建设家乡。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拥有较高知识层次、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银龄人才成为在决策咨询、思想引导和传帮带工作中发光发热的突出代表。充分认识银龄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所在,促进银龄人才与和美乡村同向相济,对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银龄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呼唤一支怀乡情、有知识的银龄人才队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和第一资源,通过人才引领推动产业、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最优路径、最佳选择。在人才、创新、发展这个闭环中,除了大量青壮年人才外,有能力、有意愿的银龄人才队伍成为乡村亟需的重要力量。

 

首先,银龄人才更有厚重情怀。乡村需要对乡土怀有感情,愿意为乡村发展提供切实帮助的人才支持,而广大银龄人才多数出生于乡村或者因上山下乡等缘由与乡村结下情谊,使得他们相较于年轻一代,在情感上更亲近乡村。其次,银龄人才更有智慧红利。乡村振兴破题之要在于产业发展和动能激发,银龄人才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充裕的社会资源以及充沛的精力,他们不仅在发挥余热的过程中游刃有余,更成为帮助乡村破题的主要力量之一。再次,银龄人才更有高尚品格。他们多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的60后”,出生于物资匮乏却又简单纯真的年代,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反哺于新时代,身上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塑造了特别能负责、自觉、团结的特质,使得他们在青年人才思想引导和助力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银龄人才需要一个宜生活、有价值的再就业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如何从健康、参与、保障方向出发,实现银龄人才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前提下,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展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赋能乡村振兴,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方案,找到了思路。银龄人才,尤其是年龄不超过70周岁,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高级技师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的低龄银龄人才成为乡村振兴“新势力”。

 

从内在因素看,银龄人才多是在各自行业中辛苦耕耘多年的行业骨干,与薪酬相比,他们更在意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面对就业条件,他们更为在意工作环境,如适宜的风景、气候和工作节奏,乡村正好契合这些需求。从外在因素看,广大乡村有舒适的环境,更有广阔的“蓝海”,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都有着不错的机会,在最擅长的领域发挥他们的优势,有助于银龄人才在适宜的节奏中实现个人价值。

 

有能力、有意愿的银龄力量与望发展、渴致富的和美乡村相得益彰。“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无论步入老龄化社会所带来劳动力资源短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还是新一轮“退休潮”,都对现有人才结构带来了严重断层冲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广大乡村正凭借大数据手段的可持续性、动态性、智慧性帮助转向合理、有效、科学的良性发展状态,容才的雅量、爱才的诚意和用才的胆识与日递增;又通过政府、社会力量不断夯实乡村与外界联系的载体、桥梁、纽带,灵活的赋能方式、丰富的赋能手段正变得成熟。二者共同促使乡村向更多银龄人才张开怀抱。

 

因此,缓解人才断层冲击并将人口老龄化挑战转变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积极因素,以银发优势应对银发难题,可谓是其时已至,其势已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广大乡村的资源禀赋挖掘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需要深谙农村发展、经验富集的专家学者把脉定向,需要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精准指导,需要医疗、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能人下沉帮扶,还需要具有乡土情怀的志士乡贤为社会治理助力。推动银龄人才队伍与乡村深度融合,使银龄人才“既退也休”的需求在乡村更加适宜的氛围中得到满足,将具备的技术特长、智力优势赋能到乡村中,二者相得益彰。

 

银龄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难题

 

在银龄人才与乡村振兴耦合过程中,前者赋能成效是决定性变量,赋能中主要存在以下难题:

 

首先,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受制于传统观念和客观因素,社会还未形成良好的退休群体再就业氛围和良好用才习惯,社会甚至群体内部认为退休后就应该“马放南山”,不再对组织造成过多打扰,甚至对退休群体作用发挥不认可、不支持。

 

其次,自2003年来,很多省份制定实施多类“银龄计划”“银龄方案”,统筹推动“银龄行动”,在“东西部协作”“银龄援农”“银龄讲学”等方面结出累累硕果,但研究发现,服务领域更多集中于科技、教育、卫生三类,服务方式呈现零散化、碎片化、快餐化,没有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引才、用才格局,核心因素在于资源管理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综合性、系统性、针对性兼具的平台没有建立健全。

 

再次,服务是人才管理的核心。《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68%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意愿强,但目前我国银龄人才赴乡村支农扶农往往以公益性为出发点,薪酬待遇缺乏规范,养老、医疗和工伤等社会保险处于空白。实质上,银龄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突出特点是公益性和社会化兼具,在给予银龄人才支持和奖励基础上,更需要优质完善的“适老化”社会服务扫除银龄人才后顾之忧。

 

促进银龄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

 

在友善和谐的氛围中认可和推崇银龄人才价值。银龄人才助力乡村振兴,首要在于解决社会观念问题,应营造一个更具包容的老年友好型社会,不仅在个人、家庭和社会中强调老年人的价值,也在更大范围发挥老年人价值、实现其生产性。

 

一方面,在典型宣传和舆论引导上发力,推崇银龄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地位,让社会充分理解银龄人才的贡献、价值和发挥的作用,形成在观念上认同、行动上支持的良好氛围,切实将银龄人才视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持续加强银龄人才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增强凝聚力,引导银龄人才观念从“或有可为”向“应有可为”转变。

 

用合理的资源和健全的机制实现高效助力。应加大社会资源和公共资源整合力度,打通老龄事业和老龄管理交互渠道,建立统筹人财物资源协同机制;基于数字底盘,构建涵盖多类消息渠道、完善的就业信息和政策数据库、多样精准的供需对接手段等在内的大数据综合运用平台;建立完备的银龄人才聘用制度,覆盖“揭榜挂帅”“异地用智”“弹性工作”等工作方式,满足不同需求;加强银龄人才工作队伍的组织领导,提升队伍管理与关怀协同的组织能力,物质与精神协同的激励能力,行政与社会协同的支持能力。

 

用优质完善的社会服务扫除银龄人才后顾之忧。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促进银龄人才合理、合规、合法的前提下按劳获取薪酬待遇,养老、医疗和工伤等社会保障不漏项缺项;落实定期走访和联络员制度,及时受理并快速、准确对接人才与乡村诉求,让银龄人才得到充分尊重和爱戴;借助电视、微博、微信等传媒渠道,加强典型表彰和宣传,让银龄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成为知识分子老有所为的一面旗帜。

 

促进银龄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是战略行动,也是长期系统工程;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也具有崭新的时代意义。应充分尊重和发挥银龄人才主体性地位,政府、乡村和企业等主体在认可、尊重银龄人才价值前提下,凝聚合力,必定真正实现银龄人才与和美乡村同向相济。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