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3年第3期

【调查研究】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对重庆大渡口发展的启示

发布:2023/03/06 14:40  作者:邹祥勇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摘要]  公园城市是人类社会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后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范式,对于有效解决城市各种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示范区,在理念、规划、建设等诸多方面走在前列,前期探索实践成果丰硕、成效显著,为建设公园城市提供了学习样板和重要参考。借鉴成都经验,建设公园大渡口,应从坚持规划引领、厚植生态本底、完善公园体系、全域贯通绿道、打造“公园+”生活五个方面着力。

[关键词]  公园城市;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大渡口;生态文明

[作者单位]  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党校

 

公园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新提法、新概念,国内很多城市正在竞相建设。大渡口区是重庆主城区,位于重庆西南部,是重庆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的南部人文之城和长江艺术文化湾区的重要区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据此,大渡口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公园大渡口、多彩艺术湾”的目标愿景,赋能城市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为此,不禁要问,为何要建设公园城市?应当怎样建设公园城市?成都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首提地、示范区,经过前期探索实践已初显成效,考察其中的有益做法及相关经验,对于同处成渝地区的大渡口区建设公园城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公园城市与城市发展新范式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成熟和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建设公园城市,首先应回答为什么建设公园城市。追根溯源,需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高度来加以阐明,即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迈向生态文明的过程之中,城市发展的范式也在不断变迁和更新。

 

早期的城市正是从农业文明形态下发展而来,城市主要诞生于水草丰盛及交通便利的地方。这一阶段,城市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其功能主要在于政治、军事及生活等方面,规模较小且发展不充分,城市形态体现为筑墙为城、深沟高壑、画地为牢,人们多以在固定的地方从事生产生活,以小农经济为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和破坏有限,生态环境问题并不突出。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文明形态下的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功能更加多样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功能都逐步显现;城市规模实行摊大饼式发展,似乎无限扩张,毫无边界;城市人口大量聚集,大规模迁徙,并在城市安家置业;城市财富得到极大增长,远胜于农耕文明时代创造的财富,人们可以在城市获得更多的财富、更好的生活;城市分工更加细致、专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工作岗位;城市空间高度聚集,人们攀高楼、钻地下,单位面积范围内承载的资源和人口得到最大发展。然而,城市在实现变革的同时也遭遇诸多问题,比如资源紧张、食品安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成本高等难以有效解决,特别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极为突出,城市发展范式亟须新的变革。

 

正是由于工业文明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问题,人类对工业文明不断进行反思,推动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在生态文明形态下,人类需要修正工业文明时代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掠夺和开发行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进而回归到人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回归到人类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诉求上,公园城市的提出和实施正是生态文明理念下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公园城市的本质内涵就是“一公三生”,公即公共,体现全民共享;园即生态,体现生态涵养;城即生活,体现人居品质;市即生产,体现高质量发展。概言之,就是公共底板上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相统一,在此基础上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探索

党中央赋予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既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对标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的客观需要,也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对于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打造公园城市发展样板具有重大示范意义。成都良好的生态底色、厚重的文化底蕴、前瞻的城市规划和休闲的城市品质为建设公园城市提供了先天条件,前期实践探索也卓有成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理论研究与顶层设计先行。公园城市概念提出之后,成都随即成立公园城市研究院,并邀请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就公园城市进行理论研究,阐释相关概念、提出重要观点、发布研究成果,从理论上弄清公园城市是什么、怎样建的问题,并在宣传上普及市民。同时,在研究基础之上,着眼于全域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禀赋,分析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优势与缺点、现有的基础与不足,逐步开展顶层设计,探索建设什么样的公园城市,先后出台了公园城市建设的一系列规划设计、指标体系和总体方案等,为建设公园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20225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正式发布,包括27个方面69项具体措施,成都建设公园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制度创新与机制推动并重。作为探索者,20191月,借助机构改革的契机,成都率先在全国成立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内设14个部门机构,划分17个职能分类,作为成都市政府工作部门主抓公园城市建设,专门负责公园城市建设的战略研究、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在此机构的推动下,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各项措施稳步推进。各区县据此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在体制机制上优化职能布局。比如,成都市新津区委编办充分发挥体制机制改革牵头职能作用,围绕公园城市“策划、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五大环节,从机构设置和职责优化配置入手,创新“1+4”体制机制,为加快建设“城市建在公园里,城市无处不公园”的滨江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成都在推进全域公园城市建设的同时,选择能够体现公园城市特征的公园、绿道、河湖等元素进行重点建设,优先增园补绿、发展公园经济、打造绿道经济。比如在公园建设方面,成都一方面优化升级现有公园,同时又新建了许多标志性的主题公园,如兴隆湖湿地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露天音乐公园、天府艺术公园、江滩公园等,目前已建成大大小小的公园1000余个,“千园之城”已初现雏形;规划建设世界规模最大的天府绿道系统,由锦江绿道、锦城绿道、熊猫绿道等多段组成,长达1.69万千米,目前已建成5188公里并对外开放;布局富有特色的多元消费元素,连续多年举办成都首店经济发展交流大会,首店新落户总数超过2100家,有效盘活了公园、绿道消费新业态,公园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城市发展与乡村建设一体。统筹城乡发展,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重中之重。公园城市建设绝不仅是城市的事情,而是把乡村也涵盖在内的系统工程。成都在建设公园城市的同时也把乡村纳入总体规划之中,统一部署、一同推进,探索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形式。具体而言,就是将公园城市理念引入乡村,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充分发挥乡村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生态环境等优势,做优乡村规划布局,打造乡村美学空间,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把乡村建成城市最大最美的公园。比如天府现代种业园、天府农博园等,既极具田园美感又体现产业特色,呈现出公园城市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经验借鉴

大渡口区作为重庆西进的桥头堡,地理位置优越,其良好的生态本底、厚重的城市文化、宜居的人居环境,造就了建设公园城市的基础和优势。借鉴成都经验,结合区情实际,应从五个方面着力。

 

——坚持规划引领。纵观成都乃至各地建设公园城市的经验,做好规划是第一位重要的工作。要明确怎样建,首先体现在前瞻规划上。建设公园大渡口,应充分调研区情实际,把脉全域生态资源,结合前期已有基础,委托相关部门牵头编制较为详细的《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公园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等文件,明确建设的方向目标、时间节点、预期效果等。同时,要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组建公园城市建设专班,提高整体谋划、一体推进的效率,确保月月有进展,年年有变化。 

 

——厚植生态本底。“生态本底是城市发展和存在的基础”。大渡口区虽然面积不大,但处于长江重庆段上游,是长江进入主城的第一站,境内三面环山、水脉发达、森林资源丰富。应保护好大自然给予的优越资源,尊重自然地理格局,发挥天然地理优势,坚持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把自然资源的家底摸清,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同时,要以“两江四岸”提升为抓手,加强对境内长江段消落带、矿山以及森林的治理修复,深入推进城市增绿工程,合理布局城市绿色空间,促进生态复绿,筑牢生态屏障。

 

——完善公园体系。公园城市不是简单的增园,但拥有一定数量的公园却是公园城市的重要标志。建设公园大渡口,应在摸清全域公园数量的基础之上,以“百园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构建“森林(郊野)公园—主题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乡村田园”的公园体系。其中,主题公园和社区公园是公园城市的主体,应重点布局、多点建设。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标志性主题公园进行改造提升、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结合城市文化和产业特色,打造富有特点、展现形象的主题公园,擦亮城市的亮色和底色。社区公园是离市民最近、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园,处在市民身边,体验和感受最为深刻,应该多建多造,使之有更多的休闲活动场地和体育文化设施,努力实现市民推门见园、开窗见绿的目标。

 

——全域绿道贯通。公园是城市的绿岛,但并非互不关联的孤岛,而绿道则是连接绿岛的有机线条。要通过绿道把大大小小的公园连接起来,形成体系,实现园园通达。可借鉴天府绿道建设的经验,构建“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绿道体系。区域级绿道处于城市外围,连接郊外大型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乡村田园以及快速主干道等,能够实现快速通达;城区级绿道连接大型超市、商圈、主题公园以及次干道等,能够实现区域内重要场所有机贯通;社区级绿道连接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以及林荫小道等,能够体现慢节奏生活。对于每一层级的绿道,应结合地理特点、城市文化、主流时尚进行有条件的、选择性打造,使其成为传承城市文脉、休闲旅游的打卡胜地。

 

——打造“公园+”生活。公园式生活是公园城市的品质体现,也是公园城市理应呈现的生活状态。一是公园式居住。要以众多公园为依托,把小区建在公园旁,把公园建在市民间,努力实现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公园的目标,让市民体验到身在园中、住在园中、行在园中。二是绿色化出行。要以绿道为连接线,接驳公交、地铁、单车,打造特色绿道,规划“上学的路、上班的路、回家的路”,形成有味道、有内涵、一条线的绿色出行方式。三是多元化消费。要在公园中、绿道上布局多元消费场景,大力发展“公园+经济”“绿道+经济”,做优公园城市的乡村振兴样板,使公园和绿道成为新的商业展现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