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3年第3期

【专家智库】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态富地”路径

发布:2023/03/06 13:40  作者:陈麦池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天蓝地绿水清为标志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大宗的生态产品。绿水青山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财富。要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就必须依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来完成。能否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高效率转换。2021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乡村生态价值转化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和底色所在”,激活乡村生态优势资源,促进乡村生态价值实现,推动就地就近致富共同富裕。20219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早日实现“3060”双碳目标,如何处理好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的交互关系,如何将“绿水青山”生态资源转化成“金山银山”富民资本已成为当务之急。

 

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实践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有机构成和鲜明底色。推进绿色发展是农业农村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纾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美丽宜居宜业乡村、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诞生了全国首个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县,2021年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启动建设。2019年,浙江省丽水市编制出台了全国首个山区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并发布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地方标准,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安吉县名噪一时的工业村和首富村余村,却由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面临绝境,曾经“卖石头”的“生态洼地”村庄通过“卖风景”“卖品牌”“卖文化”等生态致富路,实现了“生态富地”的华丽蜕变,村民2020年人均收入高达56000元,将“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本成功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富民资本,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浙江省首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称号,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模范生和样板地。丽水市创立了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全产业、全品类的地级市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以及“丽水山居”“丽水山景”等生态产品品牌和生态产品标准,而“丽水山耕”也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区域农业品牌榜首,生态产品营销总额达108亿元,大大提升了生态溢价和生态产品附加值。余村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与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重点培育竹荪、三叶青、铁皮石斛等生态农业产品,规划开发荷花、向日葵、五彩油菜、彩色水稻等四季更替的生态观光农业,特色民宿、农家乐与土特产专卖店,以及“一户一品”乡愁产业街,融合发展农旅、文旅、体旅和康养等多元化产业。

 

而安徽省着力构建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新安江模式”试点经验,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好安徽。截至2021年底,成功创建1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5个县(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安徽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的重要内容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依托不断扩大的绿色生态空间,利用好生态资源,发挥好生态优势,千方百计拓展更多增收途径,发展现代生态农渔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绘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靓丽乡村新图景。目前,安徽省乡村在生态环境、乡村文明、经济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建设成绩,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含山县成功创建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茶建设十强县、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县、安徽省旅游强县等,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含山县发展“三品一标”农特产品,率先在全省建立起覆盖全区域、全产业、全品类的“江淮之间、食宝含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含眉绿茶”“含山龙虾”分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商标”,在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中提高美丽乡村的产业附加值。此外,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发展主体类型多元,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发展机制不断创新。六安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围绕“一心一廊、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六大平台,坚持把旅游业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转型升级等战略相结合,让文旅融合成为全域乡村振兴、跨越式发展的新动能。2020年,曾为金寨县重点贫困村的大湾村依托发展“山上种茶、 家中迎客”特色产业,以“景村共建”模式推进旅游开发,接待游客达 35.8万人次,入选了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并打造安徽省首个“碳中和示范村”。

 

现存问题

总体上,我国农业增产与绿色发展之间面临权衡,耕地资源利用透支,废弃物利用产业链条不完善,乡村生态价值转化机制不健全,以上问题是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主要障碍。尽管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在建设“生态富地”过程中,“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就乡村生态产业振兴而言,乡村地区的“绿水青山”生态环境,尚未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等开发路径,转化为“生态富地”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尚未通过“农水文旅康”融合渠道,形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产品、产品变产业”的“生态富地”增值路径;尚未通过生态建设资金安排、转移支付等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富地”的补偿路径。

 

美丽乡村“生态富地”打造路径

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双重视角下,农村地区拥有大量多样化的“绿水青山”生态资源,将全国具有自然环境普惠性的生态资源盘活,有效实现乡村生态产品价值,“绿水青山”有机转化为“金山银山”,必将带来最公平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社会效益。

 

——科学编制生态产品供给规划。一是开展全省生态产品普查调研。为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开展全省生态价值普查,做好确权、登记、核算与评价工作,开展综合性自然生态区划工作。确定全省范围内生态价值实现优先领域,科学编制省生态产品供给规划,组织开展典型地区生态价值实现关键技术攻关,解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技术瓶颈。探索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社会化、长效化等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因地制宜的生态价值实现思路,建立专项化生态价值实现基金。

 

是试点组建“生态银行”。借鉴“生态银行”“湿地银行”“耕地银行”等国内外生态产品相关制度,试点组建金寨县“森林生态银行”、大公圩“圩田生态银行”、凤阳县“农业生态银行”等,并成立专门的生态资源资产经营公司作为“生态银行”的运营主体。“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制定生态产品分类清单,开展生态森林、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河湖、生态旅游、生态乡镇的“六生”试点及其推广,构建和完善“生产标准化、产业精致化、经营品牌化、市场多元化、发展绿色化”的生态价值模式。

 

三是完善生态补偿“生态富地”模式。创新区域生态一体化合作机制,完善“生态富地”生态补偿模式。丽水市与上海和杭州等地建立“生态飞地”“产业飞地”“科技飞地”,探索改革生态产品价值异地转化机制。创新区域生态一体化合作机制,如长江、大别山、淮河、石臼湖等生态保护地,构建地区间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可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对地区间、部门间的力量进行整合,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横向合作。

 

——打造绿色乡村的“生态富地”产业链。一是构建“生态+产业”多业态融合机制。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技术赋能、体制机制创新,立足乡村功能定位,以“农业+工业”“农业+服务业”“农业+旅游业”等多业态融合实现乡村产业链、价值链、主体链的全面融合发展。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乡村文化、旅游、休闲、民宿、健康养老、传统手工艺等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二是打造绿色农渔产品生产基地。以农渔产业为基础,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完善绿色农渔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农渔业投入品监管体系和农渔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全面提升现有生态农业园、生态观光园、绿色循环农业示范园等规模和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瓜果、蔬菜、虾蟹等绿色有机特色产品,引导特色农渔产品向规模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从特色农渔产品入手推广农渔生产大托管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渔、休闲观光农业,着力提升农渔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培育一批在全国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农渔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让生态农渔业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提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生态富地”。一是打造乡村文旅综合体。通过延长农村产业链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以生态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为一体,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大力开发乡村林药和大健康产业,打造“乡村+”新业态项目,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森林康养基地等乡村文旅综合体。

 

二是打造乡村文旅特色品牌。根据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建设农业观光景点,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本土的文化景点及文化遗产有机衔接。茶叶作为安徽特色优势农产品,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茶叶地理标志,并举办茶文旅节事活动,通过茶旅产业深度融合,跨界带动提升茶叶效益。实施“生态+旅游”,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山水休闲、花鸟观光、乡村体验、康养度假、生态科普、文化旅游等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陈麦池)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乡村旅游地的居民记忆传承路径与游客乡愁生成机制研究”(SK2020A0168)、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安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S202110360361]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