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标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决定》的部署要求,遵循客观规律,把握重大原则,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型城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加速集聚,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三区一城”功能定位与城市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迈步新征程,德州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以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为目标,以解决城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着力点,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城乡公共服务配置,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总结实践经验
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德州市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编制完成了《德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德州市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确定了“一心三城”总体空间格局,中心城区从“一主一副”扩展到“一主六副”,面积由364平方公里拓展到642平方公里,人口由140万增加到200万。同时大力推进“四河两岸一湖”重点区域建设,打造集生态休闲、健康养老、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并由“三区”向“两翼”拓展,打造连接县城和中心城区的重要节点,为全域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下了基础。
坚持产城融合,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德州市坚持产城融合、以产促城,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2023年,德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1%,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5.27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全市城乡常住人口达到553.6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3%。同时,城乡路网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3条快速路建成通车,实施了农村公路提升工程573公里,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4610公里;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1294公里,实现城乡电力“同网同价”。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步伐。德州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建设;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打造“德州大米”和“德州酱”等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了“德州香梨”等企业品牌;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出“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目前,全市已创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40余个。
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德州市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关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深化农村改革。目前,全市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累计颁发证书108.9万本,占家庭承包面积的98.2%;“三权”分置有序推进,全市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0%;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累计发放股权证16.5万份,确认集体成员97万人;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财政支持机制,市级财政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3.7亿元。
正视现实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首先,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其次,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尤其是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再次,乡村道路、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不畅,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也是突出问题。
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截至2023年末,德州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所致。此外,城乡产业发展不平衡,乡村产业基础薄弱,缺少支柱产业带动,阻碍了德州市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治理能力不强。目前,德州市乡村自治和法治水平较低,基层民主协商程度不高,难以调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同时,乡村治理主体单一,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乡村治理缺乏法律保障,对农村违规违法行为打击不力。此外,基层干部综合素质有待提升,“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发展机制有待完善。
城乡人才资源互动不足。目前,德州市乡村振兴人才资源匮乏,人才引领带动作用不强。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总量少、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匮乏;缺乏高素质的青年人才,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待遇较差,导致农村青年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活动主体以老年人为主;缺乏优秀的基层干部队伍,农村基层干部以男性为主,年轻、高学历、有能力的人才偏少,基层干部队伍不稳定。
优化发展路径
规划引领。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贯彻《德州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德州市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落实“1+2+6+3”规划体系,即一个总体规划、两个发展规划、六个专项规划和三个行动计划,不断推动德州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在空间布局上统筹安排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加快形成以“三城五区”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布局,为德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新引擎。
产业支撑。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个支撑平台、一个创新团队”的思路,集中力量打造机械装备制造、新型化工和高端食品三大主导产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支撑产业;依托德百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以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和电商营销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持续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着力培育高端化工新材料、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等一批高级产业集群。
要素保障。要继续优化土地利用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鼓励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强化财政投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设立城乡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排污费等给予适当补助;加快政府购买服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绩效管理和考核评价。
环境打造。要深入实施“1+4+N”政策体系,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产业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德州市可成立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深化“一次办成”改革,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入开展“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和水平。同时,要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全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