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3年第11期

【专家智库】德州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思考

发布:2023/11/03 16:57  作者:山东华宇工学院副教授 张秀秀  编辑:邹璠  来源:  阅读量:

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交互协同发展,不断融合催生新的产业、新的模式,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山东省德州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现

 

近年来,德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保驾护航,争创“两业”融合发展国家级试点。全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趋势不断增强,许多行业企业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

 

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统计显示,202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分别高于全国(3.6%4.2个百分点、全省(5.1%2.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其中制造业占比93.3%、增长8.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全社会的研发投入提高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制造业产业链条支撑强劲。德州市制造业所涉高端化工、食品加工、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特色轻工纺织、体育设施、先进材料、医药、集成电路9大产业链共1268家企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73.1%,增加值合计占规上工业比重82.7%,占规上制造业比重88.6%2022年,全市制造业9大产业链均实现正增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的贡献率高达124.1%,上拉全市规上工业9.7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在“两业”融合发展政策加持下,依托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德州现代服务业也步入良性发展快车道。全市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迅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86.8亿元,比2020年增长8.8%,对德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9%,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软件的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了36.8%,排在第二位的房地产业增长率27.7%,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营业收入增长近10%

 

“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成效明显。2016年德州市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2020年再次入选。德州市有一家企业入选第一批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并于2021年入选国家试点企业。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于202110月印发《关于继续做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德州市企业山东百龙创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第二批企业,另有一家企业入选第二批省级试点,德州齐河经济开发区也成为山东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                   

 

 德州“两业”深度融合发展问题

 

德州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来看,产业融合发展的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水平不够高,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在推进“两业”融合发展中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精准配套措施不完善等现实问题。

 

专业人才缺乏。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在德州市相对比较稀缺,严重制约了“两业”融合发展。从人才行业结构看,无论是先进制造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都是单一产业的技能型和研发型的人才支持,但从融合发展角度来看,既懂现代服务业运营又会先进制造业管理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在德州 却非常少,而精通“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科研和策划人才就更少。近年德州市虽然出台了很多吸引人才的措施,包括产才融合“五链工程”、产才融合发展“1+N”政策,但是引进人才的定位相对笼统,缺乏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专业的人才精准引进。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推动力是技术创新,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从德州市近年“两业”融合发展实践看,虽然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但由于缺少核心技术的掌控,科研成果转化效果不佳,很多研发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无论企业家还是科研人员,虽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行了理论研究,但很多研究成果仅仅申报了专利,能真正应用到企业实践的寥寥无几,导致“两业”深度融合动能不足。

 

精准配套措施缺乏。尽管德州市政府出台了系列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但这些政策措施相对宏观、笼统,实际操作性不强,落地效果并不明显。目前德州“两业”融合发展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由于缺乏行业融合标准、数据共享机制、产业协同机制、行业协作机制等精准配套措施,加之许多企业缺乏外包非核心业务、专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意识,生产经营涉及领域众多、专业化不强,导致核心竞争力弱,难以充分释放融合发展效益。

 

 “两业”深度融合发展优化对策

 

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既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之选,也是畅通内循环构建双循环的必行之策,更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必要之举。因此,要深刻把握产业融合的规律和趋势,围绕重点行业和领域,培育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探索特色融合发展路径,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

 

政企校合力建设“两业”融合人才队伍。一是吸引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来德州发展。要立足“两业”融合发展现实需求并着眼长远,在用好本土人才的同时,面向全国全球引进制造业技能型、研发型和现代服务业规划型、管理型人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要建立创业就业补贴、住房补贴、科研资助等激励机制,同时完善基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使之成为德州“两业”融合发展的核心支撑。二是培育复合型人才。政府搭台,企校携手,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高素质人力资源作为智力资本,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企业联合培育适用型人才,构建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互利共赢机制。同时,深化“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科技合作模式,依托京津研发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德州应用技术研究院;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实践,放大德州市与国内150所高校建立的“青鸟驿站”联动效应,鼓励高校毕业生来德州创业就业;支持德州市本地高校增设“两业”融合学科,为德州定向培养“两业”融合发展急需专业人才。

 

以数字技术支撑智能制造。驱动德州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主要是数字技术创新。推进德州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抓手,重点发展德州市产业体系中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科技咨询以及创意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企业要积极与德州市本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促进先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将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分析技术应用到智能化生产中,经过信息程序编设App,将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在一起,通过在线设计、互动体验的方式推广定制服务,实现“制造+服务”的融合模式,以用户为中心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拓宽融资渠道,破解企业融资难困境。资金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推进德州“两业”融合发展,充足的资金支撑是必要条件。

 

要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在全省率先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缓解企业无抵押物贷款难问题。同时,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优化金融服务流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出台专项政策,通过搭建德州财税支持云平台,对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投入给予奖补,或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减轻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过程中的成本负担。此外,还可以整合电子信息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通信企业资源,搭建德州市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掌握市场信息,制定“两业”融合发展方案提供方便。

 

引导重点行业融合发展。德州制造业门类、服务业业态众多,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包括制造业向后端延伸的服务化,也包括服务业反向延伸的制造化,必须突出重点行业,根据行业特点探索适合的融合发展路径。比如,引导原材料行业和服务业融合,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各个环节对接下游企业,加快原材料行业从提供原料产品向提供原料和工业服务解决方案转变;推动消费品行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和居民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推动创新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售后服务环节变革等。 山东华宇工学院副教授 张秀秀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