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在云南海埂会堂举行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中共昭通市委副书记、昭通市人民政府市长冯皓在发布会上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昭通市在推进“生态强市”建设,尤其是赤水河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效。
昭通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境内长江干支流达393条,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而发源于此的赤水河,有着“英雄河”“美酒河”的美誉。“十四五”以来,昭通围绕“截污、治水、固土、增绿、搬迁、转型、共生、协同”8个核心词,扛牢源头责任,展现源头担当,致力于将赤水河打造成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典范以及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在截污治水方面,昭通积极推进实施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一条例、一决定、一细则”,以此推动建立3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成为全国首个跨多省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同时,统筹抓好治“两污”、治面源污染以及“厕所革命”,实现了流域内城乡“两污”设施、入河排污口整治、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3个全覆盖”。连续5年,赤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形成了“一江清水出云南”的良好局面,并于去年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固土增绿工作同样成效显著。昭通扎实开展赤水河流域矿山植绿、岸线增绿、裸土披绿三大行动,镇雄县坡头镇海塘历史遗留硫磺冶炼废渣综合处置及生态恢复工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此外,全部拆除流域内17座小水电站,全域恢复自然流态,其整治经验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效典型案例》。严格落实“十年禁渔”要求,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从2020年的36种增加到当前的43种。
绿色发展是昭通推进“生态强市”建设的重要方向。昭通加快生态搬迁、推进源头搬迁,走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道路。在赤水河流域建成160万亩竹产业基地,竹产业成为群众的“幸福不动产”。避暑康养、红色旅游等文旅产业也加快发展,“红色扎西·赤水明珠”品牌效应不断凸显,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赤水河保护只是昭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昭通扎实推进“生态强市”建设,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在污染防治上,昭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5年超99%,全市36个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保持100%;在生态修复方面,建立各级各类保护区(地)23个,大山包成为黑颈鹤等珍稀候鸟越冬的理想家园,黑颈鹤数量从1990年的200多只发展到如今的2000多只,今年时隔9年再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踪迹;在绿色发展方面,不断壮大生态农业,打响旅居品牌,全市累计种植苹果、竹子、花椒、天麻等特色农作物超900万亩。今年7、8两月接待到昭避暑游客1022.98万人次,同比增长17.66%,昭通成为“旅居云南”四大目的地之一。今年9月2日,中央电视台《绿水青山中国答卷》栏目专题播出昭通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昭通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城市。
如今的昭通,秀美的生态画卷与蓬勃的绿色产业交相辉映,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可触可及的“生态家园”。冯皓表示,昭通将持续推进“生态强市”建设,进一步擦亮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亮丽底色,让生态环境成为昭通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普遍的美丽风景、最恒久的绿色动能,并诚邀大家到昭通,共赴一场“沐大美自然、享诗意旅居”的生态之约。(文/中国县域经济报 郑义)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