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福城街道卫泸片区,一片总面积达4万亩的农田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高标准变革”。通过整合水务、农业、烟草三方资源,这里不仅打破了千百年来的田埂界限,更创新探索出“经作+”轮作模式,成功让农户实现了财产性、工资性、经营性收入的“三增加”,将昔日零散低产的土地蜕变为充满希望的现代化沃野。
卫泸片区4万亩“望天田“破除田埂施工现场 (赵树龙 摄)
田成方,渠相连,路相同,旱能灌,涝能排 (赵树龙 摄)
卫泸片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种植户在采收红薯 (赵树龙 摄)
卫泸片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种植户在采收万寿菊 (赵树龙 摄)
初冬时节,走进卫泸片区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集中连片的农田,纵横有序的沟渠道路,以及脚下那套精准高效的节水灌溉系统。正是这套系统,让水源得以直达田间,每一方水都发挥出最大效益,为农户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通过将烟区基础设施项目整合,进行‘以水养水’,降低用水成本,用于设施管护,发挥设施长期效益。利用现有设施从太平湖提水,成本由原来的车辆运水15元—20元/立方米,降低至7元/立方米。扣除购水成本1.9元/立方米、人工成本0.6元/立方米、设施管护成本0.5元/立方米、电费3.5元/立方米,合作社0.5元/立方米收益,从而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福城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李丹说。
这片高标准农田总投资超过1.9亿元,其显著特点在于创新采用了“部门接力”的建设模式。水务部门负责“源头活水”,建设提水泵站、高位水池并铺设输水干管;农业部门承接“中端疏导”,修建48座蓄水池、55.01公里输水支管,完善计量设施和田间道路,确保“水到渠成”;烟草部门则专攻“末端精灌”,进行土地平整并安装喷滴灌设施,实现“精准滋润”。
“以前用水靠车辆运输,费水费人工,成本高得很!”福城街道母乃村党总支书记张少华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每个出水口都装了水表,用多少水交多少钱,明明白白。光省下的抽水费和人工费,一亩地每年就能省几百元。水有了保障,我们才能安心‘四季耕作’,老百姓的收入这才真正上来了。”
基础设施的跨越式提升,直接催生了产业模式的革新,实现了从“一季收”到“四季丰”。项目区将过去单一种植,拓展为“经作+红薯”“经作+大豆+油菜”等多元组合,甚至融入了文旅元素。土地经过平整,打破了1200块小田埂的界限,合并成24块大田,不仅新增了1900亩有效耕地,更便于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带来财产性收入,基地务工带来工资性收入,参与新型合作经营则带来经营性收入,农户的增收渠道被全面打开。
“弥勒市从2019年至今,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4.4万亩。通过铺设灌溉管网等设施,土地得到高效利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经作+红薯’‘经作+豌豆’等多种种植模式,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弥勒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的卫泸片区,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无人机植保、农机耕种等现代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土地产出率提升78%,劳动生产率提高120%,农产品商品率从55%增至88%,综合亩均产值高达8000元,在原来单一种植亩均产值4800元的基础上,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200元。弥勒市卫泸片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把“金钥匙”,成功打开了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多重锁扣,探索出了一条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效益叠加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文/图中国县域经济报 郑义 通讯员/李艳)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