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四川省产业园区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自贡市沿滩区圆满举行,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开元经济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鲁荣东,在此次座谈会上就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如何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表了深刻见解。他指出,产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其转型升级对于推动县域经济迈向新台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会议现场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的时代命题
鲁荣东首先强调了产业园区在县域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他指出,截至2024年,四川省共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145个,涵盖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及省级开发区等多个层次和类型。这些开发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广泛,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开发区发展格局。2023年,开发区贡献了全省83.6%的工业增加值,以占全省1/10的建设用地面积,创造了全省1/2的税收和1/3的固定资产投资,充分体现了开发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集聚效应和产出效率。
面对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全面进入后期的新阶段,鲁荣东认为,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他分析指出,制造业基本完成布局,传统产业产能趋于饱和甚至过剩,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优化调整空间有限。在此背景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园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园区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鲁荣东在会上作主旨演讲
同时,鲁荣东还提到,进入城镇化后期,“人产城”融合互动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和要求。未来城镇化政策将更加注重城市紧凑型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产业园区作为人口、产业和城镇发展的有机整体,必须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人口、产业和城镇的良性互动,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底层逻辑:制造业聚集的动态演变
在探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底层逻辑时,鲁荣东引入了制造业聚集的“三个阶段”理论。他指出,制造业的聚集是一个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动态过程,其核心规律在于依托资源、靠近市场和向低成本区域聚集。初始阶段,企业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或靠近原材料产地聚集;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逐渐向主导市场附近聚集,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和获取市场信息;最终,企业向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较低的区域集中,形成规模效应和正反馈循环。
鲁荣东的演讲大获好评
鲁荣东强调,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合作,推动园区从单一的企业扎堆向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转变。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成效,鲁荣东分享了多个典型案例。其中,大邑经开区通过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聚焦绿色健康食品、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精准招引优质企业,与成都高新区结对发展,成功跃升为千亿产业集群。南充高坪中国西部汽车国际贸易港则通过创新转型,从地产开发模式转向产业驱动模式,整合资源打造集论坛、博览及贸易一体的商贸平台,成为城市级商贸项目的新标杆。
此外,成都青羊经开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园区+部门+公司”改革模式,提升服务效能,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创新发展。邛崃市天府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则通过绿色化可持续发展实践,打造零碳园区,实现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重共赢”。
参与人员认真聆听专心记录
政策建议:多措并举推动转型升级
针对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鲁荣东提出了多项政策建议。他呼吁,要强化省级统筹,突出极核引领,着力解决县域园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要突出特色优势,构建产业体系,解决县域工业支撑不足的问题;要坚持深化改革,强化要素保障,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要聚焦薄弱环节,助企降本增效,优化县域营商环境。
鲁荣东特别强调,政府应发挥好引导和服务作用,通过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和平台搭建,为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他鼓励园区和企业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显而易见,鲁荣东的见解为四川省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四川省产业园区必将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文/图 周淼葭)
上一篇:奋力建设民族大团结现代化经济强县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