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访谈

陈娟:国电阿坝绽放的玫瑰香

发布:2025/03/10 15:18  作者:黄世涛 张懿宁  编辑:车文斌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16年前,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的岷江之畔,在地震废墟中抢建而成的220千伏二台山变电站里,二十多岁的她作为团队里唯一“有点儿经验”的人,带着一群刚出校门小年轻,白天在设备下奔忙,晚上在灯影下给他们“讲课”。跟在她身后的这群年轻人中,不少人早已成为公司中层干部或县公司的“一把手”。这期间,她不仅自己成长为省公司“优秀技能人才”,还带出了两名“优秀技能人才”,就连这个留下了他们成长印记的这个地方,后来也被同事们称为“阿电黄埔”。

4年前,因为她突然想给自己“来点儿挑战”,申请转岗到此前从未接触过的技术经济管理岗。回到“门外汉”的她开始重新出发,仅隔三年,竟又因专业突出被省公司遴选参加国网公司竞赛,并获得优异成绩,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经济管理专家”。

她就是国网阿坝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员工陈娟,绽放在高原的铿锵玫瑰,每一次出发都续写传奇。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我们来聆听她传奇背后的故事。

重返“门外汉”

2021年4月,干了十多年变电运维的陈娟想尝试一下新的挑战,转岗到技术经济管理岗位,主要负责公司生产性技改、大修及成本项目内部评审、技改项目造价分析及成本项目管理工作。“这个岗位就是为公司生产性技改大修项目的费用把关,确保大修技改中量、价、费统一,确保项目资金精准投入到项目中。”陈娟笑着解释,“直白点说吧!其实就是管钱是不是花在了该花的地方”。直到适应工作之后,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一些不必要的费用“锱铢必较”时,她才意识到这份工作的特殊意义。

事实上,在到岗之初她也曾经历了一段“黑暗中的摸索”。一方面,公司技改大修项目较多,而技术经济管理工作比较薄弱,任务繁重;另一方面身边“没有可请教的人”“没有学习的途径”。市面上能够找到的技术经济管理资料大多是普通建筑领域的,这与电网的相关规范差异较大。好在几个月后她就获得了去省公司经研院学习的机会。在经研院,虽然带她的老师主要负责主网结算方面,但是凭借着专业之间的关联和自己虚心请教、认真琢磨,总算在专业上有了基础。三个月学习回来“也能应付常规工作了”。

然而,在陈娟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应付”二字。工作上手,才不过是起点而已,陈娟迈上了这个新领域的学习之路。

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但凡有外出培训的机会,她也努力争取、积极参与。在国网公司和中电联举行的几次学习让陈娟受益颇多,从事技术经济管理中需要搞懂很多枯燥无味的“规范”“标准”和“定额”,这也是让她及同行们最为头疼的地方。让陈娟颇为惊喜的是,这些培训的授课老师,不少就是“定额”的编制者,在课堂上他们根据案例从源头上解释“定额”是怎么来的。老师们还将技经专业的一些相关文件、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及这些定额制作成题库,让大家通过刷题加深记忆。她说,“这样的培训和学习让人豁然开朗了,学得快、成长也快。”

有了理论认知,更须实践中精进。在公司的实际工作中,她以经手的评审项目为“练习题”,付出成倍的时间把每一个问题挖深、嚼细、吃透,把自己手上的项目与同行中的优秀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打电话给省公司经研院或其他地市公司同行请教……

渐渐的,陈娟的工作从“足以应付”到“得心应手”。甚至,有时候资深同行还要向她请教。在技经管理专业里的“门外汉”陈娟成为了大家认可的“行家里手。”而这,距离陈娟踏上这个岗位不过两三年。

“好胜的小火苗”

“工作能得心应手,已殊为不易,至少可以松一口气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如此。事实上,当时陈娟也是这么想的——直到这一次特殊的契机。

“2023年底得知国网公司层面要举行技经管理专业大赛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想法”。多些同事都撺掇陈娟去参加比赛,她都婉拒了。不过,最终她还是经不住鼓动报了名,还被拉进了一个网络交流群。群里“很热闹”,都是省公司系统各个技经专业的老师和同行,互相之间都是讨论一些专业问题,学习氛围很好。陈娟很快被这样的氛围感染了,加入了交流。

“我感受到,即便抛开是否参赛和获奖,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而且备赛是一次系统学习,参赛也可以检验自己的水平。”陈娟说,“心里好胜的小火苗有窜出来了。”

2024年春节还没有过,正月初三,陈娟就开始拿出学习资料开始为预选赛作准备。她知道,这次国网公司的技经管理专业竞赛有27支专业参赛队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这支参赛队将通过考试从全省选拔5名参赛选手。这5名选手最终只有4人能够走进大赛赛场,而落后者将成为“后备”——第一轮的角逐已足够激烈。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周选拔考试开始。一连五轮选拔考试下来,陈娟获得了全省第三名,作为省电力公司公司参赛队的一员,迈进了全国层面比赛的门槛。

2024年初开始,备赛的半年里,陈娟放弃了休息时间,不论节假日还是周末,她都密集的为比赛作准备。每天不仅要完成好岗位上的工作,还要开展高强度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识图算量实操训练。熬夜是每天的日常,疲惫是持久的状态。

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中,陈娟内心里执拗与冲劲被激发出来。她跟我们谈起一段小经历:有次参加集训,因为学习任务很重每天都要上课到九点才回到宿舍。她疲惫不堪准备睡觉时,发现和她住同宿舍的一个90后小姑娘,竟然翻开书继续学习。“你想呀!人家是‘90后’又是研究生学历,都这么努力。你还睡得着吗?”于是陈娟也打起精神一起学习。就这样,每天晚上下课后的九点到晚上十二点也成了她的学习时间。

靠着这份执着与拼搏,最终陈娟突出重围成为省公司的参赛选手之一,走到国网公司生产技改大修项目技经专业比赛中,从108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取得第34名的好成绩。她所在的参赛队也取得国网公司团第八名的佳绩。

“该死的责任心”

得到获奖的消息,陈娟百感交集。

然而,这,已不是陈娟工作历程里的第一次高光时刻。几乎同样的感受,在多年前已经经历。那时,她获得了“优秀技能人才”称号。

时间拨回十五年前。那会儿,还是德阳供电局下属单位员工的陈娟参加阿坝公司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的银杏22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以及后来变电站的运维工作。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银杏变电站被毁,她也回到了德阳。2009年,在省公司支持下,阿坝公司在映秀镇的二台山开关站基础上重建二台山220千伏变电站。陈娟以其在银杏站的出色表现,应邀作为阿坝公司的正式一员回到了映秀镇,成为了阿坝公司在二台山变电站的运维人员。

那时,阿坝公司刚刚成立又遭受地震重创,没有自己的变电运维力量。这座阿坝公司震后建成的首座220千伏变电站的运维工作,主要由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和眉山供电公司的几名援建人员挑大梁。属于阿坝公司“自己的运维人员”的就是陈娟和一大批那年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而年长几岁的陈娟,则是他们中唯一“有工作经验的人。”

援建人员早迟会撤离,咱们这帮人什么时候能扛得起大梁?而作为这帮年轻人无比信赖的“娟姐”又该做点什么?怀着这个念头,陈娟白天带着这批年轻人在二台山变电站场站里熟悉设备、记录数据,参与一些基础性工作,到了晚上,陈娟又把他们召集起来上课、学习,每周还出考题给他们考试……多年后,这批年轻人中,有的成了阿坝公司的中层干部,还有不少分别担任县公司的“一把手”。当年陈娟带着他们在二台山学习情景,很多人仍历历在目。所以,后来的同事们给这座变电站冠以一个光荣而亲切的称号“阿电黄埔。”

“黄埔”的意义,不言而喻。

陈娟向作者回顾起这段往事,并不是为了回答作者问的“带出了多少优秀人才”,而是揭示她学习的秘密——“我那该死的责任心”。陈娟说,正是在二台山的那段经历成就了她——要培养后进,必须自我精进。正是有了“教学相长”,陈娟成为了大伙儿中专业最出色的人之一,成为阿坝公司最早考取省公司“优秀技能人才”的人。同样是“教学相长”,她的徒弟易海英和所带的班组成员石玉峰也在后来考取了“优秀技能人才”。

十多年来,“以培养别人来成长自己和以自我成长去帮助别人”早已成为陈娟事业的信条。从陈娟的故事里,我们不仅读出了“玫瑰赠人手有余香”,更品味到了“玫瑰成簇香更浓。”

2024年底,陈娟又迎来了自己新的岗位——安监部输配电安全监察管理岗。

她,又一次重新出发了。(文/黄世涛 张懿宁)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