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资讯

青海海东市冷凉蔬菜“鲜活”十足

发布:2025/10/10 17:03  作者:申维祖  编辑:车文斌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客户端   阅读量:

“十四五”以来,青海省海东市依托海拔高、日照充足、气候冷凉、高原无污染的生态优势,通过政策培育和项目扶持,强化标准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作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重要抓手,拓宽输出渠道,让“冷”蔬菜变为“热”产业。

图1  即将上市的羽衣甘蓝申维祖 摄.jpg

即将上市的羽衣甘蓝申维祖

临近中秋国庆,来到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原蔬菜产业园,苦菊、红叶生菜、马铃薯、花菜、豆苗、南瓜等已到了上市季节。在采摘羽衣甘蓝的地头,二三十名务工人员正在踏着清晨的露珠“起菜”。

“我们男工每月工资5000元,包括采摘、装卸、入库等,打短工采摘的妇女日工资100元以上。”已在青海广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大公司)干了10年的雷发仓,今年54岁了,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塘巴村人,目前已成为公司的管理人员。

“干的时间长,就熟练啦。”在蔬菜包装车间,来自阿寺记村的张晓红,从事蔬菜分拣、包装工作也超过了10年,每月有底薪,外加绩效奖,平均月收入也在5000元上下,她是村子周边妇女们羡慕的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由于集约化冷凉蔬菜基地建设加速,以寺台乡为例,土地流转费也成为村民的“额外”收入——由先前的几百元,上升到目前的1000元。“我们村三个社,靠近公路边的400多亩水浇地全都流转了,现在山地的流转费都超过500元。”雷发仓对发展势头迅猛的冷凉蔬菜种植乐此不疲。

图2  丰收的喜悦  申维祖 摄.jpg

丰收的喜悦  申维祖

广大公司负责人张亚龙介绍,目前公司在寺台乡、南门峡镇、丹麻镇流转土地超过2000亩,种植了露天冷凉蔬菜品种达到22个,采摘一茬的产量有100万公斤,今年总产值要超过5000万元,年发放季节性务工费超300万元。“冷凉蔬菜种植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也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还有部分农户通过采摘、分包、运输、仓储等迈开了致富步伐。”张亚龙说。

海东作为全省的东部农业区,平均海拔2000米~2800米,常年平均气温7℃,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病虫害少,土壤深厚、污染少,有机质含量高,具有发展冷凉蔬菜的独特优势。生产的蔬菜不仅色泽鲜亮、肉质肥厚,而且营养丰富,又处于全国“十大富硒”资源产地,“高颜值、高品质、高营养”的三大特质受到国内外市场青睐。

海东市农业农村局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郑惠普对做优做强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充满信心,他说:“海东市在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中,全市六个县区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2万亩,建成高标准蔬菜基地6万亩,冷凉蔬菜主打生菜、红菜薹、紫叶甘蓝、彩椒等,年蔬菜产量在75万吨,我们制定全市农业发展规划,实施了千亩百亩冷凉蔬菜基地工程,确定各县区主导品种与功能定位,明确‘一县区一特色、一乡镇一品种、一片一主业’布局,引导农业合作社、企业跨县区整合技术、生产力、市场资源,建立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协同机制。”与此同时,互助、乐都、循化、化隆等县区,冷凉蔬菜特色种植已形成燎原之势,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图3  家门口打工,拓宽了增收渠道  申维祖 摄.jpg

家门口打工,拓宽了增收渠道  申维祖

“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冷凉蔬菜出省步伐,市级成立了工作专班,指导我们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并解决有关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冷凉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发展资金2.2亿元,重点支持种苗培育、冷链物流、净菜加工、水肥一体化建设,整合资金665万元开展蔬菜价格指数保险,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绿色通道’,为蔬菜种植户和企业提供生产发展贷款、政策性商业性保险服务,实施100万元出口企业财政补贴政策,加快了冷凉蔬菜产业做优做强。”海东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振霞表示。

海东农业资源丰富,农村人口占比高,少数民族聚居集中,中小微企业和农户对融资的需求显著,发展普惠金融对支持“三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农牧民增收致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海东市分行行长胡冰告诉记者,在金融紧紧围绕地方经济、扶持农牧业特色发展中,全市金融系统创新推广冷凉蔬菜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今年以来,蔬菜产业贷款余额达6.2亿元共计9117笔,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76%和84%,支持全市高原冷凉夏菜种植扩面增量,面积从5年前的1.5万亩增加至6.2万亩,产量由3.6万吨增至15.4万吨,出口总量占全省 90%,产值达到7.39亿元,带动了全市农民人均增收565元。此外,在开展的“金融政策进村入户强振兴”宣传月活动中,聚焦海东市58个乡村振兴试点村、3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宣传150多场次,覆盖辖区内农户3万多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小微企业600多户。8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93.9亿元,较年初增加7.31亿元。普惠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不断增强,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对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金融力量”。/图 中国县域经济报客户端 申维祖)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