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问题探讨

川农大团队赴黑水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调研

发布:2025/08/25 16:28  作者:向垚  编辑:黄世涛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以来,四川省民族地区原深度贫困县,特别是其中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入从“外部输血”向“内生造血”转换的关键期。2025年7月底至8月中旬,四川农业大学调研团队赴四川阿坝州黑水县,甘孜州炉霍县、道孚县,凉山州喜德县、雷波县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了为期15天的调研活动

此次调研,以该校张华泉副教授主持的202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过渡期后民族地区重点帮扶县农村低收入群体内生动力机制转换及政策调适”为依托,调研团队围绕“低收入群体内生动力机制转换”核心主题,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形式,追踪低收入群体的发展意愿、能力、机会等动态数据,了解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和联农带农发展成效。

黑水色湾藏香猪产业带动初具成效

7月31日,调研团队到阿坝州黑水县长河坝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参观色湾藏香猪产业。该公司采取“示范养殖+带动养殖+村集体寄养+回购”的模式,建立了种猪提纯、仔猪繁育、规范养殖等系列标准,为养殖户或农户提供种源,确保整个产业猪种的品质。并且利用营销优势,签单大额订单,全面回购养殖户或农户育肥猪。同时鼓励村集体通过寄养分红、投资分红等方式,增加老百姓收益,提高了黑水县原贫困户1438户收入,从初期的自养自吃,发展到全县60家规范养殖场、育肥猪年出栏量增至3万余头,收入总额达1.2亿元。吸引14个村集体经济投资、8个乡60个多村代养分红,年分额达100万元,产业带动成效显著。

图 1 团队参观黑水县康鑫农牧业有限公司.jpg

团队参观黑水县康鑫农牧业有限公司

炉霍俄色茶推动大健康产业布局

8月4日,调研团队前往炉霍雪域俄色茶厂基地,深入了解了这一高原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成效。炉霍县把俄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努力推进俄色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俄色茶+俄色果酒+俄色茶(果)饮+俄色提取物+俄色特膳食品+中药饮片”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同时,把园区建成以俄色茶原料示范基地、产品深加工、农林休闲旅游等一二三产有效融合的现代林业园区,实现农业、林业、生态旅游联动,生产、销售、深加工、科研一条龙,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特色产业+民族品牌+企业(专合社)+农牧民”模式,构建茶农与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全县2000余名农牧民,实现人均采茶(采果)增收3500元左右,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藏区特色的产业带动增收新路子。

图 2 团队参观炉霍雪域俄色有限责任公司.jpg

团队参观炉霍雪域俄色有限责任公司

道孚墨石公园集体经济实现产业富民

8月6日,团队来到道孚县墨石公园,了解当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墨石公园周边的中古村和卡玛村通过“景区+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共享机制,整合土地、资金与政策资源。2024年,中古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200万元,涵盖门票分成、房屋租赁、产业扶持基金入股分红等八大板块。仅墨石公园门票收益一项便达162.58万元。村民人均分红从2017年的11.03元跃升至2024年的近2000元,实现了产业富民,农民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对于乡村旅游业如何带动农民增收,墨石公园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很有借鉴意义。”参加调研的张莎莎老师表示。

喜德葡萄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8月14日,调研团队来到凉山州喜德县粮经现代农业产业园。艾洋农业探索出“土豆+葡萄”、“大豆+葡萄”的粮经复合种植新模式。这种模式在葡萄种植行间“春种大豆、秋种土豆”,实现了“四季均有产出”,科学防止了土地过度“非粮化”,达到了既增粮又增收的目标。通过“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给农户带来“土地租金+集体经济分红+工资”三份收入,带动当地人均增收4万元。

图 3 团队参观艾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葡萄生产基地.jpg

团队参观艾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葡萄生产基地

雷波脐橙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8月17日,调研团队来到凉山州雷波县脐橙生产基地,对当地脐橙产业发展情况展开考察。雷波县的金沙江河谷地区是天然的脐橙生长区。脐橙汁多浓甜,芳香浓郁,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政府大力推进“基地种植+企业加工+农户参与”发展模式,打造全省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和精深加工基地。截止2025年,雷波县脐橙种植面积达3.84万亩,年产优质脐橙3.9万吨,总产值突破4.68亿元。全县11个乡镇31个村参与种植,带动8000多户农户增收。“雷波脐橙的成功,关键在于立足资源禀赋做强特色,用标准化提升品质,靠品牌化打开市场。”张华泉副教授表示。

图 4 团队参观雷波县脐橙生产基地.jpg

团队参观雷波县脐橙生产基地

此次调研为深刻理解民族地区过渡期的发展现状与挑战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为相关部门优化完善后续帮扶政策、精准激发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张华泉副教授表示,“未来,如何顺利完成内生动力机制的有序转换,实现外部帮扶与内部生长的有机统一,将是确保民族地区国家重点帮扶县广大低收入群体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文/图 向垚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