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深度报道

酒城泸州厚植营商沃土释放持续活力

发布:2025/07/16 15:46  作者:李一  编辑:陈天航  来源:泸州日报   阅读量:

酒城泸州,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2025年7月10日,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现场工作会议上,省发展改革委通报了2024年度四川省营商环境评价情况,泸州市获优秀等级。

泸州之所以能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名列前茅,非一日之功。2月5日,泸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召开。作为全市开年第一场重大会议,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大抓营商环境鲜明导向,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上下一心、凝聚合力,加快培育近悦远来的营商沃土,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图1  四川新康意众申新材料有限公司满负荷生产,产品远销海外。本报记者 牟科 摄.jpg

四川新康意众申新材料有限公司满负荷生产,产品远销海外。本报记者 牟科

高位推动

“进解促”温暖企业心

2024年10月以来,泸州全市掀起了一场“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的热潮。各级领导干部纷纷深入企业,如同春风拂过大地,为企业送去温暖与关怀,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加速前行。

泸州的这项工作可谓是全市上下协同、市县两级联动,深入企业、做实产业,分级分类推进,力求为企业纾困解难。做到龙头企业“全部进”、重点企业“重点进”、其他企业“按需进”;新增企业“及时进”。全市11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都有市领导“结对子”,构建起“1家龙头企业、1名联系市领导、1名服务专员”的贴心服务模式。而全市70余家重点工业企业,则由服务工业企业工作专班相关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走访。经济增长中占比大、支撑强的其他20个行业领域的120余家重点企业,也有13个市级部门负责走访。

为了不让“进企业”变成企业的负担,不再是“一进了之”,泸州坚持从企业视角出发,围绕解难题这一关键,秉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原则开展工作。为此,泸州市专门建立了“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总专班和服务工业企业工作专班,办公室分别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确保企业的个性问题能现场解决、限时办结,共性问题通过专题研究或出台专项政策来化解。

2025年,泸州禾苗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因增产扩能,急需新增1.7万平方米厂房,其下游企业深圳市裕盛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也提出了需要3000平方米厂房的需求。泸州临港经开区仅用一个月就满足了企业需求。5月22日,泸州临港经开区工作组产业发展一组组长张华琴来到现场,询问深圳市裕盛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安明建厂还存在什么难题。熊安明提出员工宿舍和工厂设备电力接线的问题,张华琴当场答复,马上协调解决。仅仅4天后,熊安明就惊喜地发现,问题都解决了。

深圳市裕盛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是泸州禾苗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配套企业,原厂在深圳。2025年3月,经禾苗通信负责人介绍,熊安明到泸州临港经开区考察后发现,这里人工成本和厂房租金低,产品直接交货给禾苗通信不仅能省运输费,总成本能降10%,还能拓展新客户。尽管企业体量小,但在泸州享受到了VIP服务。从考察、签约到投产,预计3个月完成,有望刷新企业落户泸州临港经开区的速度。而对于泸州禾苗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来说,新厂房紧挨老厂房落地,直线距离不过80米。新厂房有问题?泸州临港经开区派出专班,企业服务一组、产业发展一组、产业发展中心人员全程跟进,全力解决动力盘、中央空调、电梯等问题,让企业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自泸州深入开展“进解促”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以来,全市领导干部走访企业3416家,收集问题2611个、办结2593个,办结率达99.31%。

协同作战

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优化营商环境,泸州各个部门齐心协力,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创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助力企业“省心办事”。确保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泸州上线“一‘泸’快享”平台,对惠企政策文件、事项进行全量归集,集中发布、精准推送、在线办理,实现了科技创新、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等86项政策“免申即享”。同时,泸州还采取审批服务“联办快办”模式,推动33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地;深化项目“三段式”并联极速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最快4个工作日内完成“十一证齐发”。

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助力企业“安心经营”。市司法局在全省率先出台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十条措施,制定“一‘泸’检查”工作指引。突出法治护航,建立健全拖欠企业账款清偿长效机制;制定全国首个酒类企业涉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法定赔偿标准,获最高检批复设立全国唯一的“检察机关酒类知识产权保护特色实验室”,“泸法麒麟”“泸州‘纳爱’”获评四川知名法治品牌。突出服务“增值”,建成汇聚38家政务、12家法务资源的“产法协同示范区”,实现“只进一扇门、办成全部事”。通过推行“一‘泸’检查”工作模式,泸州市、县、乡三级联合、打捆检查,涉企行政检查次数缩减了30.42%。

营造配置精准的要素环境,助力企业“舒心发展”。为破解企业“融资难”,泸州全面推广“一‘泸’易贷”,联合各大金融机构发布金融产品641个,对接融资项目156个;按照“企业走访100%覆盖、融资意向100%推送”要求,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行动,2025年已累计走访经营主体16.08万户,线上线下累计授信297.7亿元、放贷289.06亿元;针对企业用工难题,打造“就事找我”企业用工前哨站,今年1至6月共计开展订单式培训3533人次,解决用工需求5845名;通过出台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三十条措施,推动工商业用户参与直购电和直供气市场化交易,每年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超20亿元。

探索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助力企业“专心创业”。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累计实施项目193个,完成企业线下数字化诊断307家,助力15户企业获评专精特新企业、1户企业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在科技创新方面,泸州获批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泸永江分中心,川南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正式投用,化工、固态酿造等中试研发平台加快建设。仅今年前五个月,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9亿元、同比增长46.23%。

创新招引

“机会清单”带来新活力

在招商引资的舞台上,泸州也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创新之路。

“共签约7个项目,总投资超30亿元。”在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2025年第一季度招商引资集中签约仪式上,园区以“纵向推动价值链延展”和“横向推动产业链融合”两个维度创新招商,与广东、福建、重庆以及四川的7家公司签约,项目涵盖包装材料、大健康、数智化供应链等多个领域。

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泸州立足优势产业,将场景清单化、招商集群化、服务全程化,实现了从“给政策优惠”到“给场景机会”的转变。近3年,泸州引进产业项目省外国内新增实际投资对全市固投的贡献率维持在40%以上,成为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今年,泸州更是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发布了涵盖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智改数转、制造类企业、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四大类超1000条的首批城市机会清单,4月18日又公布了第二批城市机会清单,共计268项。这些清单通过收集整理市级部门和各区县报送的信息而形成,涵盖了政府和企业在多个领域的供给和需求,登录泸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就能查看详细信息。

泸州还发布了招商引资项目清单、资源“超市群”清单、招商“场景群”清单,推进对接性场景招商,降低投资客商信息获取成本。泸州围绕绿色能源、特色农业等资源,立足港口、交通网络等产业基础设施,深入研究特色产业、重点产业载体和下游市场空间、行业应用场景等,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差异化地推进建圈强链集群化发展。以核医疗产业为例,今年初泸州将其单列为重点产业链,提出打造“三个高地”的目标,4月,成都纽瑞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泸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落户全国首个商业化电磁法稳定同位素生产项目。

同时,企业也积极探索。今年2月,豪能石川精密制造(泸州)生产基地项目签约落地泸州,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差速器壳体铸造工厂。泸州豪能传动技术有限公司凭借泸州“建链强链补链”战略支持和高效政务服务,通过共享资源,降低合作企业落地成本,让“产业朋友圈”不断扩大。

此外,泸州还为企业提供贴心的物流服务。四川新康意众申新材料有限公司的产品坐上泸州2025年首班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出口海外市场更从容,综合运输效率提升约30%。泸州海关也推出多项配套措施,支持重点产业融入双循环,今年一季度泸州外贸进出口总值72.4亿元,全省排名第4位,同比增长20%。在泸州市对外开放发展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没有主席台,企业代表与市领导同排就座,细节之处尽显对企业的尊重与关爱。

在泸州,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守护者,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正是凭借着这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泸州在营商环境的赛道上一路疾驰,成为全省的佼佼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共同描绘经济繁荣发展的美丽画卷。(文/图 泸州日报 李一)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