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深度报道

云南镇康县:咖啡产业“组织化”振兴

发布:2025/11/14 16:34  作者:郑义  编辑:车文斌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阅读量:

11月初,云南省镇康县勐捧镇忙丙村大山自然村的咖啡鲜果迎来了新一轮收购季。清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建华早早来到合作社,看着村民们将一筐筐红彤彤的咖啡鲜果卸车、过秤,准备进厂加工。

“红果子又挂满枝头,合作社的机器也响起来了,今年咖啡鲜果收购价达到每公斤9元,逐年增长。”站在自家50多亩咖啡地里的村民王祖华欣慰地说。这些鲜果将在合作社完成加工程序,最终销往各地。一度沉寂的咖啡产业,如今重新焕发生机。

时间回溯到2009年,当时还在咖啡公司担任技术辅导员的王建华,率先在村里种下8亩咖啡,并带动50多户村民尝试种植,在他的持续推动下,2012年全村咖啡面积扩大至1200亩,王建华自家的种植规模也发展到40多亩。“那时的效益很好,也不愁销路,鲜果成熟之后,公司就直接到田间地头收购了。”王建华回忆道。

然而好景不长,2013年受市场环境影响,咖啡价格持续走低,村民的种植信心受到严重打击。“那几年,大多数村民都弃管了,有的翻种其他作物,大家都以为这项产业没有希望了。”

2018年,王建华从咖啡公司辞职回村,被推选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面对陷入困境的咖啡产业,他决定尝试组建小型咖啡加工厂,带领村民自主加工销售。“加工厂建起来后,开始逐步尝试脱皮脱胶、晾晒打包等全套加工技术。”据王建华介绍,他还主动对接临沧、保山、普洱等地的咖啡企业,签订稳定的收购协议,第一年就成功销售了60多吨。

实实在在的收益重新点燃了村民的希望。从2019年开始,村民们陆续恢复了对咖啡产业的管护,产量稳步提升。王建华又牵头成立咖啡专业合作社,建立起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合作社社员已发展至30余人,2024年已经实现第一次分红。

如今,全村咖啡种植面积恢复至最高峰值,还新种植了300多亩萨奇姆402、瑰夏等优良品种。2024年,全村咖啡产量达260吨,总产值200多万元,王建华还计划将全村的咖啡全部改良,提升产品质量。

随着“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稳步推进,镇康咖啡产业的另一股力量也在悄然成长。近年来,镇康县不断扶持壮大本地咖啡企业,通过组织搭台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咖农搭建稳步的销售渠道。

在军赛乡南榨村,镇康县栖云咖啡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建荣正在咖啡基地里查看新一批咖啡鲜果的长势。作为镇康咖啡协会的副会长单位,公司采取“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的模式,与周边多个乡镇的种植户建立合作关系。“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给农户进行种植扶持,并和农户签订回收协议,建立稳定的合作,并以每公斤2.8元的保底价收购。”杨建荣说,这一模式既保障了咖啡品质,也让种植户吃下了定心丸。

产业复苏的另一个转折出现在2023年,为提升咖啡品牌效益,镇康县引进云南镇康哈里咖啡庄园有限责任公司,持续延伸产业链条。“我们通过土地流转,培育了哈里咖啡庄园、凤尾大坝明山农场2个标准化咖啡种植基地,目前挂果1000多亩。”云南镇康哈里咖啡庄园有限责任公司行政经理李凤泉介绍。

在加工厂,哈里咖啡庄园的智能化生产线正在运转。全自动分拣机精准筛选咖啡豆,标准化车间里烘焙、包装流水线有序作业。公司产品已通过多个电商平台销往国内外,日均订单超千份,2024年实现产值1600余万元。

2025年,镇康县咖啡产业协会成立,协会广泛整合了县内咖啡企业、会员代表、种植大户及产业链相关从业者等多方资源,初步构建起了“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逐步打通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推动产业链整体提升。

“过去大家单打独斗,市场风险大、信息也不通畅。”协会相关负责人陈占华表示,“如今大家不仅在种植技术、品种改良上形成合力,还统一对接市场、打造品牌,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据协会统计,如今全县咖啡种植面积已恢复至8.5万亩,覆盖县域7个乡镇,年产咖啡鲜果2.1万吨,带动6975户农户实现稳定增收。咖啡不仅重新成为村民增收的“金果子”,也正成长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中国县域经济报 郑义 通讯员/赵玉雪 秧会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