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经历了连绵秋雨的陕西省富平县曹村镇,金瓮山层峦叠翠,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灿若繁星,红霞点点,美不胜收,“甜蜜之果”丰收在即。与之相映衬的,是游客如织打卡拍照的身影、各地客商纷至沓来的采购场面、企业生产加工准备的忙碌场景……
作为“陕西省特色旅游名镇”“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的曹村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认真做好柿子“土特产”文章,依托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柿文化资源,让文脉“常续”、产品“常销”、文旅“常热”,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推动镇域经济实现新发展。
诗画乡村让文脉“常续”
“‘推敲’一词原见于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曾在‘推’和‘敲’两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了‘敲’字。后来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曹村镇贾岛墓景区的讲解员向参观的游客讲解。
现在的贾岛墓景区内还有贾岛纪念馆、祭诗广场、拭剑亭等景点,是记录、展示和弘扬诗人贾岛生平和诗作成就的重要场所,成为传承唐诗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着众多文学爱好者前来参观。
柿子是国画花鸟门类中一大题材,富平当代美术馆依托当地柿产业资源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一月一主题、月月有展览”,“画柿子、写‘柿’字”“周末到曹村看画展”备受推崇,成为省内外书画家采风写生基地,先后举办“乔山墨韵·诗画曹村”“百名画家进乡村”等活动,以艺术点亮乡村,打造乡村文化振兴高地。
如今,曹村镇的唐丰陵、贾岛墓、金瓮山、月窟山等历史文化遗存星罗棋布,通过“诗画曹村”,传承唐文化瑰宝,感受诗文化精髓,激活文化艺术资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延链补链让产品“常销”
“富平柿饼以果肉晶莹、霜白绵甜著称,从栽柿子树到田间管理、制作柿饼、产品包装,都要坚持专注、严谨、敬业的工匠精神,将每一枚柿子做成精品。”富平县金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一凡说。
曹村镇按照“扩规模、提技术、抓质量、强品牌”的发展思路,坚持遵循自然时令,传承柿饼制作技艺,采用古法悬挂晾晒,经过削皮、挂架、捏心等20多道工序,通过精加工提升柿饼品质,让“老技艺”绘出乡村振兴“好光景”。目前,全镇柿子种植面积4.2万亩,年产鲜柿7万吨,加工柿饼达1.6万吨,从事柿子产业农户达4500余户,让群众生活有奔头、产业发展活力足、乡村振兴动能强。
柿饼产业已取得成功,但柿饼季节性强,主要集中在春节前销售,如何把一枚柿子“吃干榨净”、开发出可常年热销的“重磅产品”?成为摆在政府和企业的一道难题。
“每年柿饼加工季,大量的优质柿子皮会被倒掉,非常的可惜,利用柿子皮酿酒潜力巨大,是柿子产业发展‘新蓝海’。”富平县柿产业协会会长、富平县大福柿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平介绍。
经过多年潜心努力,富平县大福柿子专业合作社“大福生态酒庄”已经投产,生产许可证、酒类SC、商标等资质齐全,生产出的柿香型酒沿袭了汾酒的精酿工艺,精选优质富平尖柿柿子皮和优质高粱、麻豌豆中温大曲,选用富平北山富含钙质的天然窖水,生产出来的柿子酒具有“清、爽、绵、甜、净”的独特风味,去年生产的富平大曲、石川河酒一经上市便受热捧,年可生产柿子酒100吨,能够实现常年销售。
目前,曹村镇龙头企业累计已新开发出冰柿、柿香型酒、柿子醋、柿子饮料、柿子酵素等20余款深受市场青睐的优质柿产品,产业链、产品链越拉越长,跑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加速度”,全镇已培育企业和合作社135家,柿子全产业链价值达30余亿元。
乡土记忆让文旅“常热”
“古人用柿根坚固、柿树长寿、柿蒂一生与果相伴的吉祥寓意,创造了柿蒂纹样,这种纹样含有坚实、牢固之意,主要用于陶瓷、青铜器和染织等,是古代常用的装饰图案。”中国柿博物馆馆长王博星说。
中国柿博物馆位于“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曹村镇太白村,作为全国首个以柿子为主题的博物馆,馆藏文物758件,通过图片、文物、模型、标本、多媒体检索“五位一体”的展陈方式,串联起柿子的发展变迁,成为传播柿文化、科普教育、研学体验的重要场所和宝贵资源,在守护乡土记忆中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曹村镇紧扣丰富的柿文化资源和唐文化底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春赏杏花、夏用艾草、秋尝柿果、冬品椒香”——“三季有花,四季有果”成为曹村镇农业产业的真实写照,研学团、旅游团络绎不绝。曹村镇先后举办了“四季村晚”秋季展演、乡村文化旅游节、柿子节、柿子削皮大赛等活动,并完善“吃住行游购”全服务链,以农文旅融合激活“后备箱经济”,文旅融合出新彩,产业赋能迎客来,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
乡村振兴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富平柿饼,甜蜜中国,关于柿子的新故事,还将继续在这里精彩续写……(文/中国县域经济报 李彦东 通讯员/李昊鸿 黄涛)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条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