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地里一年就种一茬菜,遇上坏天气全白搭。现在有了温室大棚,一年能种两茬,收入翻番!”初秋时节,站在甘肃省陇西县马河镇卜家渠村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园内,村民蒋飞望着绿油油的毛芹田,笑得合不拢嘴。
作为陇西县高原夏菜的传统主产区,马河镇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群众种了十几年菜,却总被“靠天吃饭”“效益不高”的问题困扰——传统大棚破旧,只能种植应季菜;土地流转费微薄,村集体和农户增收乏力。群众的心声,成了马河镇人大主席团的心头事。
陇西县马河镇卜家渠村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园(张鹏程 摄)
如何让好土地结出“金疙瘩”?2025年年初,镇人大主席团带着县、镇人大代表和种植能手,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听取诉求,召开座谈会商讨对策。最终,经民主票决,卜家渠村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园建设被列为民主实事工程。一套“四诊”模式,让蔬菜产业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滋养下,奏响了致富新乐章。
“要是能多产几茬菜就好了。”2024年8月的一次田间走访中,马河镇人大代表鲁淑萍记下了村民邵克的感慨。她接着走家串户,发现“想让土地多挣钱”是大伙儿的共同心愿。陇西县人大代表梁卫平种了多年菜,深知传统模式的局限。他联合几位人大代表,带着群众的期盼发起倡议:“建现代化产业园,让土地‘活’起来!”正是这一次次“出诊”式调研,把群众的零散诉求聚成了发展共识。产业园项目启动时,没人有异议——这是代表们用脚底板量出来的民心所向。
产业方向定了,发展蓝图怎么绘?产业园咋建?种啥菜?群众说了算。选址时,镇人大代表带着图纸挨家询问:“建在曲家川还是化家川社?”布局大棚时,线上发问卷、线下开议事会,“南北走向通风好”“间距留够方便采摘”的建议被一一采纳。选种植品种更讲究。代表们跑市场、测土壤,初步定下毛芹、西兰花等几个选项,再组织村民讨论:“毛芹好管理,市场价稳”“西兰花耐储存,适合长途运”……最终敲定的4个主打品种,全是群众投票的结果。“不是干部拍板,是大伙儿一起‘会诊’商量,心里踏实!”村民邵克说。
大棚建起来了,可技术、销路这些“拦路虎”咋破?人大代表和群众一起“随诊”破题。有经验的人大代表和合作社负责人成了“技术导师”,手把手教村民大棚温控、水肥管理;建灌溉水池时,村民们自发上阵挖沟铺管,“自家的事,就得使劲干”;其他人大代表则组团跑市场,联系批发商、对接电商平台,“卖菜不用愁”给群众吃了定心丸。如今,产业园辐射全镇3800多亩菜地,化家川社、车站社、曲家川都成了高原夏菜种植区。
产业园要持续红火,还得靠“巡诊”跟踪问效。人大代表们定期回访园区,看看大棚运营顺不顺、村民收入稳不稳,发现问题当场协调解决。“刚开始有农户怕销路,代表们就带着批发商直接到棚里看菜;后来有人嫌浇水费劲,立马协调加建了自动喷淋系统。”鲁淑萍笑着说,正是这一次次“巡诊”,让产业园的路子越走越顺。
如今,实惠看得见、摸得着。马河镇33座大棚全租了出去,2家合作社、3家种植大户连片经营,闲置土地“醒”了过来。村集体每年稳稳进账9.3万元,农户土地流转费一年10万元;2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年工资近60万元。“以前外出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在大棚干活,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村民马骏算起账,笑出了声。按两茬种植算,园区年产能达72万斤,毛芹、散花等蔬菜端上外地餐桌时,也把“好日子”端进了马河百姓家。
从“出诊”听民意定方向,到“会诊”聚民智做决策,再到“随诊”解难题促落地、“巡诊”盯实效保长远,马河镇的“四诊”模式,让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产业发展的每一步。如今,大棚里的菜绿了,村民的腰包鼓了,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了。
(文/图 县域经济网 吴舒睿 通讯员/崔翔龙 张鹏程)
下一篇:观鸟经济催生消费新业态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