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深度报道

暴雨后的那抹橘黄:挺进灾区点亮万家灯火

发布:2025/07/22 15:08  作者:鲍相龙  编辑:黄世涛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阿坝州松潘县小河镇,这场始于7月4日大暴雨,数以万吨的泥沙裹挟着巨石从大山深处奔涌而出,肆意侵吞着街道和村庄。路断、房毁在原本宁静的小镇上演着,绝望、恐惧充斥着整个小镇。因为持续暴雨,涪江河的水位还在持续上升,湍急的河水以异常汹涌之态,冲刷着河道两岸的路基,似乎要将所到之处的一切完全吞没。河道中堆满了乱石与树干,倾泻而来的泥石流将道路拦腰斩断。一时间,小河镇成了“孤岛”。

人们惊慌失措地走在堆满淤泥与石头的废墟之上,诉说灾难来临时的场景,探讨这次灾难发生的根源。灾难发生时,总有一群人不顾个人安危,在灾难中逆行。他们身上的橘黄色抢险服在废墟上显得格外亮眼,这一抹橘黄色的“符号”,就像夜空中闪耀的繁星,给身处灾难中心的人民带去的光亮。他们就是来自国网阿坝公司的干部职工。抢险现场,他们用看似柔弱的肩膀挺起脊梁与灾难博弈、抗争,打通救援通道,抢修损毁线路,将灾后陷入黑暗的小河镇重新点亮起来,用生命守护小镇群众的万家灯火。

渡涪江”的安监部主任

“谁都没有想到这场泥石流破坏力会如此巨大。”亲身经历了“7.4”暴雨泥石流的杜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心有余悸。在他看来,一场只需要一天的抢修却变成了抗洪保供的“持久战”。

事情还得从一条线路抢修说起。

7月4日的早上,位于小河镇的35千伏木下线被山上掉落的飞石砸断。国网松潘公司安监部主任杜魏与松潘县应急机干分队、抢修队人员17人带上导线、金具等材料前往小河镇进行抢修。大山里,暴雨说来就来。当他们到达小河镇后,天空又下起了瓢泼大雨,之前制定的抢修计划因为大暴雨被迫搁置,第二天返回松潘县城的计划也泡汤了。

直到傍晚,暴雨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杜魏与同事们入住到镇上一家宾馆。正当大家一起商量着第二天的抢修计划时,宾馆后山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声,窗外有人大声呼喊着“泥石流来了,快跑!”。透过窗户看去,街道上的行人已经乱作一团。

在灾害面前,躲避是人的本能,即便是参加过茂县叠溪“6.24”高位山体垮塌、九寨沟“8.8”地震抢险救援的杜魏,也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快撤!”杜魏一边招呼着同事们,一边组织队伍有序撤离。

此时,小镇上泥浆飞溅、乱石纷飞,乌泱泱的泥石流顺着街道涌了过来,奔跑中有同事不慎将手机掉落在了街道上,相对于手机的重要性,立刻躲避到安全地带才是上策。“如果他们掉头回去的话,必然会被泥石流吞没。”杜魏的脸上流露出后怕。

图片一: 杜巍(右一).jpg

杜巍(右一)

到了小河镇供电服务站,凶猛的泥石流渐渐平息,并在小镇的各个角落留下一层深深的泥垢,杜魏开始详细清点着同事的数量。由于35千伏木下线和两条10千伏线路全部受损,通讯也随之中断,一部卫星电话是对外联系的唯一工具。在与上级报告情况后,杜魏将卫星电话递给了身边同事,敦促他们向家人报个平安。这一晚,躺在行军床上的杜魏辗转反侧,他失眠了。

基于以往抢险的经验,杜魏意识到,泥石流发生后,恢复受损线路是抢险救援的前提条件,需要提前规划。

第二天早上,杜魏带着队伍从小河镇供电服务站出发,向着35千伏木下线巡视,厚厚的泥浆首先给这支“先遣队”一个下马威。“每一步都走的很艰难,半只脚都陷入到了泥浆里。”杜魏和同事们在泥浆中挣扎。来到一处断路处,湍急的河水在河道中翻滚,全无路基支撑的水泥路面在悬崖上摇摇欲坠。过与不过?同事们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听着同事们谋生退意的话语,杜魏把眼光聚焦在了崖壁几棵树干上。一条“险渡涪江”的计划在他脑海中反复酝酿着。

大家还未回过神来,杜魏一个健步冲上崖壁,一手拉着树枝,一手拨开崖壁上的杂草,像一只灵巧的猴子攀援在崖壁之上。同事们学着杜魏的“身法”,一个个紧跟了上去,20米长的断路,他们用了半个多小时。落地后,他们一屁股坐在了充满积水的路面上。

就在这时,杜魏的妻子通过微信发来一张女儿的照片,他才想起自己的女儿刚满八个月。

“失信家人”的服务站站长

这段时间,国网松潘公司小河镇供电服务站站长朱侃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在他的心中藏着一件开心事。今年6月,女儿参加完了高考,取得了615分的优异成绩。对于学生来说,这个分数完全可以进入一所重点本科院校学习深造。对于朱侃来讲,多年的辛劳付出在此刻终于得到了回报。

“爸爸,你平常实在太忙了,如果我这次考得好的话,假期你一定要陪我出去旅游。”高考前,女儿与朱侃达成了“协议”。高考后,朱侃和家人不时规划着外出旅游的时间与路线。

然而,一切计划都被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彻底打乱了。

抢险是当务之急,违背对女儿的“承诺”也是灾难之下的无奈选择。泥石流发生后,朱侃拨通了妻子的电话,报完平安后,他示意妻子将电话转交给女儿。“幺女,相信你已经知道小河镇的灾情了吧,我们需要抢险,要坚守岗位,暂时就无法回去,至于旅游的事情,只有等待抢险工作全面完成,供电全面恢复,再计划出游的相关事宜。”话语间,朱侃满是对女儿的愧疚。

在得到女儿的理解后,朱侃挂掉了电话,背上工具和器材,向着小河镇木瓜墩的抢险现场出发……

都说,在松潘,小河镇是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乡镇之一。原因在于,小河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山高、沟深、水急是这里的主要特征。

图片二:朱侃.jpg

朱侃

三年前,朱侃调任小河镇供电服务站担任站长,他深知,每到汛期,小河镇都需要进行重点防治。在他担任站长期间,提前做好物质储备,加强隐患点电力设施隐患排查,已经成为常态性工作。国网松潘公司总经理薛扬也在这次的抢险中感受到“如此严重的泥石流,抢险却变得高效与迅捷。”事实上,这次抢险的顺利推进,和小河供电服务站每年提前贮备好应急抢修物质息息相关。

小河镇的电网系统主要是35千伏木下线和两条10千伏线路组成。四川电解锰厂是小河镇最大的生产企业,生产主要依靠电能。每年,四川电解锰厂的用电量就占到了全镇用电量的一半以上。

7月4日,35千伏木下线的突然受损,厂区负责人找到朱侃,急切询问抢修通电时间。“现在所有生产原材料卡在机器中,厂区150人的工作全部停了下来……”厂区负责人看似在与朱侃平静交流,实则更多是在诉苦。

虽然是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的,但是在面临灾难时,人们往往会因为一个很小的事件而产生共情。

为了减轻四川电解锰厂的生产运营成本,朱侃及时到厂区了解了他们生产经营的实际困难,并为他们办理了生产运行容量解容。事后,谈到小河供电服务站为企业减轻生产经营负担时,厂区负责人直言:“小河供电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为企业办了一件利于生产的实事!”

抢险需要电、生产需要电、生活同样也需要电。等待这场通电的不仅只有企业,还有小河镇所有群众。对朱侃来说,每一个小时都承载着小河镇各个方面的期待,哪怕是提前一分钟通电,对于小河镇来说都具有不一样的意义。经过7月5日的艰难“作战”,第二天,35千伏木下线通电了,小河镇的灯光逐渐亮了起来,四川电解锰厂的生产机器重新转动了起来,生产经营有序地运行着。

线路抢修完成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随着35千伏木线下抢修完成后,朱侃与同事们又投入到了小河镇两条10千伏线路抢修中,每晚几乎鏖战到12点后。

也就是只有在这个时间,才是朱侃与家人联系的时间。他说:“等待这次抢险圆满结束后,一定要兑现高考前对女儿的承诺。”

“跋山涉水”的技术骨干

米友平是7月5日到达小河镇的抢险人员。作为嘉盛松潘公司的技术人员,他也是参加过阿坝州多场地质灾害抢险的技术骨干,同事们评价他是一个“抢险经验丰富的同志。”

图片三:米友平.jpg

米友平

7月5日,进入小河镇比起其他任何时候难度都要大,因为此次暴雨诱发的泥石流点位多、面积广,可以说凡是有水沟的地方,或大或小地受到了泥石流的冲击。从松潘县城出发到小河镇需要两个小时车程,至于路上遇到多少条遭受泥石流侵袭的路段,米友平至今也说不上来。

但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总有一些特定的记忆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即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忆都将成为参与者最深刻的见证。米友平总能回想起过去抢险中,最惊心动魄的场景。这次,一个叫“四望堡”的地点让他记忆犹新。

当抢险车辆穿过无数泥石流障碍,在四望堡停了下来。“前面路断了,过不去。”守在断路口的劝导人员挥舞着旗子示意停车,询问中得知,这里距离小河镇供电服务站还有9公里路程。“留下两名驾驶员看着车辆,其他抢险人员带上工具跟我走!”米友平和同事们只能“另辟蹊径”。经过艰难的跋涉,这支抢险队伍终于与前一天到达小河镇的队伍“会师”了。

山路的挑战对米友平来讲已经习以为常,生活上的挑战却让这个汉子刻骨铭心。松潘县作为汉、藏、羌、回等民族融合共生之地,每个民族都有自身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底蕴在各族人民中传承延续着。米友平是回族人,在饮食方面一直严格遵循着本民族的要求。来自另一组抢险队伍的松潘县武装部民兵马磊告诉他,小河镇信用社开设了回族食堂,叫他们到那里去解决吃饭问题。

抢险工作中,随时都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在风岩平山组的线路抢修中,这里的一条跨河线路断了。如何抢修?让米友平与同事们犯了难。

第一次勘察灾情时,涪江河的水面宽度达到了40余米,要成功抢修并非易事。基于现场勘察的实际情况,抢险人员制定出了两种方案。首选的方案是通过下游的大桥实施架线,但是抢险现场距离大桥处足足2公里,他们很快将第一套方案否决。另一套方案实施也存在不小的挑战,由于水面太宽,河道中有太多的乱石与树干,要想将手中的线缆从上面上扔过去,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然而,与第一套方案相比,第二套方案更具有操作性。

米友平站在垮塌的河岸边,试图将线缆扔过去。由于用力过猛导致重心不稳,他几次差点跌入河道中。“我们把绳子系在腰间,让其他同事拽住我们,避免摔到河里!”米友平对着河对岸的同事喊道。就这样,在反反复复的5次操作中,线缆成功扔向对岸。当米友平系下腰间绳子时,腹部出现了一股深深的勒痕。

走访中,我们感受到,像杜魏、朱侃、米友平这样的国网抢险人员还有很多,即便是擦肩而过,甚至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但他们用坚守一线、服务群众的精神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心里。(文/鲍相龙 图/龙永俊)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