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乡村文化

碧云湖:乡村振兴的文化镜像

发布:2025/03/25 14:24  作者:钱声广  编辑:车文斌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春暖花开时节,我回了一趟故乡,应朋友之约去碧云湖走走、看看。

碧云湖位于全椒县城西北约20公里处,驾车30分钟即可到达。我每次回故乡,几乎都要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在皖东丘陵的褶皱里,碧云湖就如同一面澄澈的明镜,倒映着中国乡村文明千年流转。

登上碧云湖大坝,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湖面上吹来的清新空气。放眼远眺,这座有着安徽“千岛湖”之称的碧云湖水库,如同散落在人间的翡翠,静静地躺在山水之间。绿水环抱着青山,青山沐浴在绿水之中,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又似一首悠远的田园诗。

碧云湖的本名叫“黄栗树水库”,因库区漫山遍野生长的黄栗树而得名。它的建设史,是中国农耕文明治水智慧的现代延续。20世纪50年代末的筑坝拦水工程绝非偶然,而是深植于大禹治水、李冰筑堰的集体记忆之中。当蚂蚁山与鹰嘴山之间的峡谷被人工截断,这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大型水库,展现的不仅仅是工程技术的突破,更是“奉天命而用之”传统哲学在现代的演绎。当年库区群众迁徙祖居的集体选择,折射出中国人“舍小家为大家”的伦理自觉,这种以群体利益为重的价值取向,恰是儒家文化“天下为公”思想的现代回响。

许多年之后,当年筑坝拦河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库区建设者不断改造、完善水库的功能。如今的黄栗树水库已从单纯的防洪灌溉到城市生命线的蜕变,水质监测数据与滁州、全椒两城的饮水管网,构成了一组极具张力的隐喻。水利工程的功能转换见证了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进。湖面上游弋的监测船与古代治水官员的罗盘在此刻时空交错,勾勒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治水图谱。著名作家叶辛90年代初来黄栗树水库游览时,深为其景致所醉,赞曰:“碧云湖”,随后黄栗树水库就被称之为“碧云湖”。

水的灵动,山的秀美。碧云湖蕴藏着众多奇特的自然景观,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近些年里,碧水湖人所挖掘打造开发出的一个个景点,都有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游览途中,朋友指着大坝左岸的一块巨石告诉我们,它叫“鹰嘴石”。相传姜子牙当年在此垂钓时,玉皇大帝派了一只神鹰守护他,神鹰见少有鱼儿上钩,便擅自离开了。玉皇大帝得知后,龙颜大怒,严惩神鹰不准再回天宫,永远留在老虎山下。天长日久,神鹰就化成了巨石,永久的守护在这里。这个传说,实际上暗合着天人感应的古老智慧。神化石的惩戒故事,表面上说的是仙界秩序的展现,实则是人间伦理的镜像投射。这种将自然物象人格化的叙事策略,本质上是先民构建人地关系的诗意表达。当游客在巨石前驻足,触摸的不仅仅是冰冷的岩体,更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签订的道德契约。

类似的景点还有“仙人双石”。这也是一个凄美的传说。位于碧云湖杨梅山下,有两块高约十米的巨石,酷似两人紧密相拥,人称“仙人双石”。传说古时有一仙女下凡,为杨梅山旖旎风光所迷,并爱上了山中一位青年男子。此事遭到玉帝的极力反对,并令雷公将仙女的双腿辟残,青年男子不离不弃地扶着他心爱的仙女,双双立在那里化为巨石。听了这个千古恋情的凄美故事,让我十分感动。这是在儒家礼教与人性自由的撕扯中绽放出的永恒的艺术魅力。仙女与凡人的爱情悲剧,既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无声控诉,又是对忠贞不渝的价值礼赞。这种矛盾性恰恰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张力,使得自然景观成为道德教化的露天课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我喜欢碧云湖挖掘出的这些传统文化,但我更崇拜这里的红色文化,这是碧云湖最为珍贵的红色资源。

1938年,新四军曾在这一带宣传抗日,建立农抗、青抗、妇抗、自卫队和儿童团等群众团体,发展中共地下党组织,开辟抗日根据地,无数抗日烈士血洒这方热土……环绕在碧云湖东、南、西三面的“周岗革命烈士陵园”,将红色记忆与湖光山色交融,创造出了独特的红色地理空间。

我肃立在烈士纪念碑旁,仰望着铭刻新四军在抗日烽火中浴血奋战的碑文,心中充满了敬仰之情。碧云湖的这种将自然景观政治化的文化实践,延续了“山水比德”的古典传统,使青山绿水成为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游客泛舟湖上,粼粼波光中仿佛跃动着先烈的热血。

历史和文化是一方土地、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心灵依托。文化改变着生活,也正被生活改变着。如果说碧云湖的历史文化有穿越时空的力量,那么我以为碧云湖的文化创意也是迎合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所产生的核心竞争力,将是把碧云湖打造成一个灵动的存在。

走出湖心岛,天色已晚,库区还有很多景点,不能一一驻足。这一路走来,我看到这座与我同龄的水库,正焕发着青春的活力。景区山道交通,屋舍焕然,或为商店,或为民宿,或为饭店……民宿酒店的霓虹与农家乐的炊烟,演绎着乡村振兴的进行时态。库区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四方游客来此休闲度假,每年多少万人如水淙淙流到这里,被这里既有人间烟火又有氤氲清雅山水文化所熏陶。是的,当碧云湖从生产空间转向消费空间,传统渔业与现代农业在旅游经济的催化下就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当然,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产业替代,而是乡村文明基因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店家脸上的灿烂笑容,正是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最佳注脚。

此时,湖面上虽已显现出浓浓夜色,但我们分明感受到它的朦胧美。碧云湖历史的积累如同湖底沉积的淤泥,在时光的过滤中孕育出新的生机。从治水史诗到生态样本,从神话传说到红色记忆,这片水域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的智慧结晶。当无人机掠过湖面拍摄旅游宣传片时,4K超清画质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着古老文明与现代性碰撞出的绚丽火花。碧云湖的故事证明,真正的乡村振兴不在于推倒重来,而在于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让传统在现代文明的土壤中开出新的花朵。        

作者简介:钱声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特邀副会长,四川乡村文化艺术院执行院长,四川省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原副主任(副馆长)、一级巡视员。著有杂文随笔集《官道拾遗》《仕途微言》《宦境闲语》和散文集《与山结缘》。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