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县域金融

长宁竹海农商银行打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长宁样板”

发布:2021/07/29 09:15  作者:曹鑫  编辑:陈天航 刘玉琪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巧用“金融活水”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长宁竹海农商银行聚焦“五篇文章”打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长宁样板”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给以支持三农发展为根本定位的农村商业银行提供了施展拳脚的空间。

 

一直以来,长宁竹海农商银行(以下简称该行)作为县域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守定位,回归本源,重点做好“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篇文章,积极担当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主力军银行”,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服务优势,持续加强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加大金融资源倾斜力度,切实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金融力量,打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长宁样板”。

 

一、聚焦产业兴旺,守好服务三农“主阵地”

 

作为排在首位的“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做大做强做优乡村产业,才能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该行始终坚持全方位支持三农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定力,增加三农金融供给,支持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地方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优化组织架构,整合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合力。今年,该行按照“专业条线管理原则、强化风控与营销原则、网格化管理原则、‘小、散、专、精’原则”,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及渠道智能化建设要求,对网点服务模式及业务范围进行了调整,城区实行三条主线管理,乡镇支行以办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构建起向前台倾斜、向三农倾斜、向重点业务倾斜的组织构架,通过探索集约化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起高效运行、服务三农的组织架构。优化客户经理岗位职数,打紧内勤,充实外勤,客户经理职数由机改前的49名增加到58名,客户经理传承“背包下乡”光荣传统,伏下身、沉下心、下村组、走田坎,做好农户信贷需求的基础数据的收集,用匠心精神打造业务发展的基石。优化贷款考核机制,下沉重心,回归本源,拟定“整村授信”细化工作方案,乡镇网点侧重考核小额农贷,明确规定动作,提出推进进度,严格督导考核。

 

优化信贷投向,助力当好三农“金融菜篮子”。该行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点上做实、线上延伸、面上拓展”为工作主线,深挖信贷投放点,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点上做实”,提高农户小额信贷可获得性。加强对农户的走访,了解农户生产发展、生活消费资金需求,做实小额农贷营销;充分发挥科技赋能的成果,运用好智能小额贷款系统,将“蜀信E贷”、“农E贷”打造成服务三农的“拳头”产品,拓宽农村客户申贷渠道,提高农户获贷便捷性和体验度。截至目前,累计授信农户8300余户,金额4.27亿元;当年累计投放农户小额信贷7248笔、金额3.05亿元;有贷款余额农户小额信贷户数14470户,余额7.21亿元,比年初(6.93亿元)增加0.28亿元,涉农贷款余额39.95亿元。“线上延伸”,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当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必然趋势。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选好农村致富领头人,才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该行依托农业农村局、工商局,多渠道获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库,建立台账,按月跟踪机构走访进度,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业担保贷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等,截至目前,该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2.27亿元,有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7户。发放党建基金贷18 笔,金额1370万元。“面上拓展”,积极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集群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改变了过去“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基本经济体制,村级集体经济成为农村基本的经济组成部分,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将逐步建立起来。例如,长宁县梅白镇、竹海镇作为全市首批“村集体经济示范乡镇”,探索出多种模式同步发展,初步形成19个村集体经济项目,预计融资金额达3000余万元。该行多次积极主动与地方党委政府对接,以实地走访抓问题、政银座谈促成效的“实地走访+政银座谈”新模式,创新推出“党建基金贷”信贷产品,满足服务“三农”金融需求,推动金融改革创新与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互促共进,为辖内村集体经济主体实现高效信贷支持。积极推进银村直连工作,该行主要领导带头走访分管县领导及主管部门,争取成为承办行,主动对接各村组,截至目前全县共140户村集体账户,已成功开立139户,开户率达99.29%,其中基本账户开户率达到50%。通过“银村直联”平台为居民、商户和小微企业提供在线缴费、小额资金在线贷款、集体经济产业化扶持贷款、特色产品网上商城等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打通金融惠农大动脉,充分发挥金融助推器的作用,切实助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

 

优化业务品种,拓宽农村客户申贷渠道多样化。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点,加快农业特色信贷产品创新,设计符合地方农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增强产品的匹配能力。该行因地制宜地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制定了“乡村振兴贷”、“党建基金贷”、“1+N生猪产业链贷款”、“兴村贷”、“蜀青振兴贷”等信贷产品,加大农村金融倾斜力度,实现三农金融服务“精准滴灌”。用好人民银行政策工具,积极探索“再贷款+”新模式。如“再贷款+示范基地”、“再贷款+地方特色信贷产品”、“再贷款+风险分担和财政贴息”,目前该行已成功探索出“再贷款+生猪1+N产业链贷款”、“再贷款+党建基金贷”,增强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的责任性和主动性,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丰富融资担保方式,利用“政银担”合作机制,积极主动联系农担公司等进行介入,引入政府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各类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第三方增信措施,拓宽融资渠道,盘活农村“沉睡资本”,切实解决农村客户担保难问题。

 

二、聚焦生态宜居,打好提质增效“阵地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打造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必须发展绿色信贷,引导生产者绿色生产,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该行一直以来对发展绿色金融业务、防控环境社会风险等方面的工作高度重视,牢固树立绿色金融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工作机制体制,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强化绿色金融业务管理。加强机制建设,引领绿色业务发展。制定《绿色信贷组织架构、部门职能指导意见》《绿色信贷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成立绿色信贷产品研发和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产品研发,促进绿色信贷投放。积极发展针对“三农”、小微企业的绿色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推出了“党建基金贷”、“棉农贷”、“兴农贷”、“林权抵押贷”、“生猪1+N产业链贷款”等信贷产品。截止目前,该行绿色信贷余额3842.5万元,绿色信贷贷款不良率为0。该行严格按照省联社《行业信贷政策指引》,注重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尽职调查和授信管理,并主动加强与地方发改、经信、环保和安全生产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了解相关政策要求,积极支持节能环保企业融资需求,严控发放“两高一剩”贷款,严防环境和社会风险。

 

三、聚焦乡风文明,启动普惠金融“引擎器”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核和灵魂所在。该行始终坚持将普惠金融宣传重心放在乡村,深入开展普惠金融知识宣传活动,通过依托公益电影放映平台开展“电影文化送下乡,金融知识进农家”等寓教于乐的多种方式,为全县所辖150多个行政村村民至少放映一场电影,并以所在行政村放映地为主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金融服务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引导居民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金融产品风险特征理性投资与消费,切实保障居民合法权益。定期联系村组,组织当地村民开展金融夜校、院坝会活动,打造普惠金融、金融夜校平台,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宣传,为乡风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建设乡村金融生态圈。

 

四、聚焦治理有效,打造良好信用环境“新高地”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该行积极开展信用体系建设,以3.15消费者权益日为契机,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点LED滚动标语、摆放展架等方式开展金融知识联合宣传活动;利用6.14信用记录关爱日开展以“弘扬诚信风,启航新征程,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开展特色宣传,拍摄“立信逐梦”的微电影,通过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方式向广大农户普及征信知识。以整村授信工程为抓手,依托当地政府、村委会,成立整村授信评议小组,通过采集农户信息、建立农户信用档案、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户建立信用档案,实现批量化、标准化操作,实现宣传覆盖面达到100%、农户建档覆盖面100%、有效信贷主体授信覆盖面100% “三个百分百”目标,有效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五、聚焦生活富裕,打好富民强村“保卫战”

 

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该行从服务质效入手,为农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确保农民经济宽裕、生活便利。

 

强化科技赋能,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建设。该行积极推广“蜀信e·惠生活”电商平台和乡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以“线上+线下”零售模式,为农副产品搭起展示的平台和销售的桥梁,帮助贫困农户销售滞销农产品。如长宁县富兴乡桂兰村的陈大姐是村子里的重点扶贫对象。2018年,在当地政府产业扶植政策和长宁竹海农商银行扶贫贷款的支持下,陈大姐加入了由桂兰村委创办的竹海山宝食用菌开发专业合作社。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却让目不识丁的陈大姐犯了难,竹荪卖不出去,春耕资金也就没了来源。该行闻讯后,主动上门拍摄照片、采集信息,在“蜀信e·惠生活”平台扶贫专区上线了陈大姐的竹荪,通过惠生活平台,帮助陈大姐把她的竹荪销往了全国各地,降低疫情带来的不便和损失,让农户足不出村就能获得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加深了与农村客户群体的感情。近年来,该行按照大力推进综合金融服务站升级改造,截至目前,已建成乡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51个,覆盖率达32.48%,居全省本系统前列;打造升级38个助农取款提档升级点,通过建立分层次、广覆盖、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不断改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和畅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渠道,努力提升普惠金融供给质量,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致力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第一年,要将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该行持续做好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继续发放贷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截至目前,我行累计发放已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119笔(2379户),金额16021万元,超额完成了县委县府下达3年8000万元目标任200.26%;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95笔,金额7.52亿元,余额2.28亿元,比年初增加0.24亿元。创新开展“输血+造血”相结合的扶贫模式,该行党委班子对老翁镇胜利村、金光村贫困户定点帮扶到户,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捐助生活生产物资、捐资修路、实施产业扶贫、开展“以购代捐”活动等形式,投入资金52余万元,对口帮扶的20户贫困户脱贫都已实现政策性脱贫。通过金融帮扶企业发展的方式,带动贫困人口就业,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的可持续性问题,实现贫困人口收入的稳定增加和脱贫致富。

 

单位:长宁竹海农商银行 作者:曹鑫


关注官网微信